巴拿馬城(Panama City),是拉丁美洲國家巴拿馬的首都,人口總數171萬(2010年),雨季(5-12月)氣溫為23-32℃,旱季(1-4月)氣溫為21-31℃。
巴拿馬城瀕臨巴拿馬灣,背靠安康山谷,是一座臨海靠山、風景如畫的海口城市。整個城市街道整整齊齊,壯麗典雅。每當夜幕降臨,港口上的那些等待通過運河的船只,第次而泊,倒影搖曳,綿延數公里,十幾分壯觀。
巴拿馬城原是印第安人的一個小漁村。公元1513年,航海家巴博亞由大西洋登上美洲中部大陸,他在一座山上察看地形時,忽然從望眼鏡里發現了太平洋,意識到這塊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意義。于是星夜兼程,來到太平洋畔,選擇一個漁村作為立足之地,并且沿用當地印第安人的稱呼,把這個地方叫做“巴拿馬”,意思為漁村”,這便是巴拿馬城的前身。1519年,西班牙王朝派達維拉來到這里任總督,他到任后大興土木,將漁村擴建成城鎮,后來商賈云集,一派興旺。
在隨后的一段歲月里,巴拿馬城成為西班牙殖民者奴役美洲印第安人的基地和從事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搜刮財富、販賣黑奴的集散地,西班牙暗觀城新區的殖民者將從四面八方掠來的大量金銀珠寶集中在城里,然后轉運到西班牙本土。巴拿馬城的大量財富,引起了海盜的垂涎,16371年,英國海盜摩爾根用武力攻打巴拿馬城,洗劫一空后,縱火將整個城市燒為廢墟。1903年,當地人在古城廢址以西約公里的地方重建巴拿馬城,年定為巴拿馬共和國的首都。今天,巴拿馬城的面積已擴展到100多平方公里,成為巴拿馬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市中心是獨立廣場,也稱天主堂廣場,法國人建造運河時的指揮部現改為中央郵電總局,區內還有中央旅館和主教宮等建筑。老區南面的德弗蘭西亞廣場,四周紅色的黃蝴蝶樹高高聳立,廣場上有為紀念修建運河的法國工人塑造的方尖碑,一側是殖民地時代的司法大廈建筑。在大廈背后的濱海大道上,可以望見巴拿馬灣的風景和籠罩在紫色霧靄中的弗拉曼利群島。大道末端的國民警衛隊舊俱樂部,成為巴拿馬城最著名的建筑。附近的圣托多明各教堂遺址上,建有殖民宗教藝術博物館。沿巴拿馬灣而建的總統宮原為西班牙殖民時代總督的住宅,富麗堂皇。
在巴拿馬城老區,還有一條唐人街。獨具風格的中國牌坊,簡樸的店鋪和中文招牌向世人展示中國人在這塊土地上勞作、生息的情景。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中國人就參加修建貫穿巴拿馬地峽的鐵路,本世紀初中國民工又為修建巴拿馬運河流血流汗。如今十幾萬中國僑民和華裔已成為巴拿馬人的組成部分。新區地形狹長,著名的西班牙大道連接老區和古城。新區商店鱗次櫛比,人們稱這里是“購物的天堂”,這里的三角廣場是當年群眾與美軍搏斗的戰場。城東南的和平公園內,有座烈士墓。廣場一側是巴拿馬立法大廈,大廈墻上留有當年的彈痕,這里也是年月聯合國安理會關于巴拿馬問題會議的會址。與海岸線平行的新區中央大街,是城內最寬廣、繁華的馬路,路上車輛川流不息。新區街道整齊,建有許多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新式花園宅院,較著名的建筑有國民劇院、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博利瓦爾研宄所等。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都城相比,巴拿馬城是一座以商業和服務業為主的城市。由于市區工業不多,不存在令人頭痛的環境污染問題,城市上空總是一片蔚藍,別有一番情調。
巴拿馬城的巴拿馬灣風景最為優美。巴拿馬灣是太平洋在巴拿馬中央地峽以南、阿蘇埃羅半島以東的一個海灣,東、西最寬處達185公里,南北長161公里。巴拿馬海灣水域平靜,島嶼密布,岸畔林木繁茂,花草爭艷,環境幽雅。巴拿馬城的海灘,是人們休閑的好地方。這里有椰子溪家庭樂園、人類和海洋博物館、海灣世界海洋公園、兒童樂園、卡丁車跑道、棒球運動、彩彈、激光槍戰、迷宮和水上樂園及微型高爾夫球場。各種活動精彩紛呈。可乘坐玻璃底船,前往深海捕魚、潛水,也可進行帆傘運動、劃艇、沖浪。如果乘船到貝殼島,可揀貝殼、游覽沙灘和垂釣。巴拿馬城的繁榮昌盛是與巴拿馬運河聯系在一起的。巴拿馬運河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一條重要水上通道,它使兩大洋之間的航程縮短了萬多公里。運河竣工于1914年,沿航道中心線向兩側伸延公里的地帶為巴拿馬運河區。
巴拿馬城的繁榮昌盛是同巴拿馬運河聯系在一起的。巴拿馬運河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一條重要水上通道,它使兩大洋之間的航程縮短了1萬多公里,運河于1914年竣工,沿航道中心線向兩側伸延16.9公里的地帶為巴拿馬運河區。
巴拿馬運河區的貿易在巴拿馬城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巴拿馬城的金融業之發達是舉世聞名的。在巴拿馬城大街上,銀行一家挨著一家,僅大戶銀行就有120多家,而其中近百家是外國銀行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