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長春市區東南部,東至京哈高速公路,南以小河沿子河為界,西起伊通河,北至自由大路--吉林大路--東新路,距長春市中心約5公里,距長春火車站7.8公里,距長春口岸機場14.8公里,距鐵路貨站2公里。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一個外延式的開發區,所依托的母城--長春市經濟實力雄厚,在全國城市綜合經濟實力50強中居上游。
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7月,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享受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總規劃面積51平方公里,先期開發建設10平方公里。
開發區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周圍有裝機容量40萬千瓦的長春熱電二廠,有日供煤氣44萬立方米的東郊煤氣廠,有日處理水30萬噸的中日友好水廠,哈大高速公路在開發區東側穿過,通過大連港出海十方方便。開發區自1993年5月開始大規模開發建設以來,共投入資金34.81億元用于道路、給水、排水、供電、通訊等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修建了寫字樓、海關、學校、商場等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完全可以滿足廣大客商投資發展的需要。國際知名的大跨國公司紛紛到開發區投資辦企業,如美國的百事可樂公司、可口可樂公司、江森公司、德爾弗派克公司;法國的圣戈班;韓國的鮮京公司;英國的邦迪公司、皮爾金頓公司等等,截止2001年末,已有25個國家和地區的33家大跨國集團來開發區投資興業,進區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10戶。全區累計批準設立企業2968戶,其中內資企業2577戶,注冊資本100.25億元;三資企業391戶,項目總投資23.46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3.67億美元,注冊資本14.33億美元。建區以來,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完成土地開發面積14.38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4億元。全區累計實現社會總產值1152.6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899.32億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99.59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0.56億元;完成進出口總額10.21億美元。其中2001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6.52%;實現社會總產值300億元,比上年增長17%;實現工業總產值245億元,比上年增長15.02%;實現工業增加值73.5億元,比上年增長9.7%;實現財政收入13.55億元,比上年增長32.97%;實現稅收收入10.21億元,比上年增長33.46%;實際利用外資達2.02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0.46%;實際利用內資達25.19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38.39%;完成進出口總額4.24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53%。
本著“與自身定位相一致、同發展遠景相吻合、與整體規劃相協調”的原則,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中,堅持“一大三高”(規模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回報率高)標準,如今已初步形成了汽車零部件、光電信息、糧食深加工、生物制藥和新型建筑材料等五大主導產業,在已建成投產的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目前,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市級以上科技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56家,通過省級以上科技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8家。2001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產值127.7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52%。
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思路是:以建設多功能、開放型、現代化新區為目標,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企業管理為中心,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要內容,大力發展現代工業產業,全力發展朝陽產業,積極發展配套產業,加快各功能小區的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市場要素,積極擴大出口,加強環境建設,提高服務水平,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向新城區建設快速推進。到2005年,社會總產值要達到1200億元;工業總產值要達到1000億元;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500億元;財政收入要達到4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0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100元億人民幣。經過3-4年的艱苦奮斗,爭取在經濟總量上再造一個1998年水平的長春市。目前,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全面推行CIS導入工程的基礎上,又開始向ISO14000國際環境認證標準進軍。屆時一個功能齊全、結構合理、設施配套、管理先進、環境優美、綜合優勢明顯、能與國際經濟接軌的現代化新區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