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是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的以引進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發展新興技術為主的經濟技術開發區。1991年3月,國務院又將漕河涇開發區確定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規劃面積近6平方公里。
目前,開發區已有各類經濟成分企業800多家,其中有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科技研究開發、生產型項目310家,合同外資總額13.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2億美元,其中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達到43個,3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達到15個,世界排名前500位的28家國際高可見跨國公司已在開發區內設立了35家企業。科技人員創辦的技工貿一體化的科技開發型企業450余家,注冊資金2億元人民幣,還有50多家國有企業。
開發區經歷了起步開發和建設投資兩個階段,目前已形成了信息、新材料、現代醫藥與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群體,成為上海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發展高新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并已逐步建設成為上海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加強上海與國際間交往和技術交流的一個科學園區,成為上海市出口創匯、進口替代、國產化配套、技術密集型的現代化的工業基地。作為上海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基地,2001年漕河涇開發區經上海市政府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73家,各項經濟指數占開發區總數的80%以上。
2001年漕河涇開發區順利進入以產業發展為重點轉向園區功能發展的新階段,基本建成研究開發、網絡運行、技術創新、金融數據中心等功能。開發區以三大園區建設為標志,即雙優園區,引入國際管理標準,創建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環境建設缺德根本性突破;數字園區,基本實現了內部管理的信息化、系統化和規范化,計劃通過三至五年,實現行政商務網絡化、園區服務信息化,以及基礎電信普及率100%、大樓光纖到達率100%、企業寬帶上網滿足率100%,把開發區建成“以電信全服務為基礎、寬帶信息網絡為平臺、數字化商業服務為應用”的高科技園區;國際園區,與英國宇航集團、阿靈頓園區開發公司合資共建國際科技園區——“科技綠洲”,占地60公頃,總投資5億美元,引進阿靈頓科技園區的開發模式、服務水平和國際招商網絡,重點發展信息產業。
現在,漕河涇開發區正以穩健的步伐進入新世紀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