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廈門火炬高新區)于1990年由原國家科委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同創辦,199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0年被科技部和外經貿部認定為首批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
2000年9月,廈門軟件園被科技部批準為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2001年6月份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被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及國家外專局聯合確定為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是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是國家科技部與地方政府共同創辦的全國三個火炬高新區(廈門、中山、威海)之一。高新區的宗旨是:建設成為高新技術人才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產業發展方向為電子信息、生物科技、新能源和新材料、海洋科技、先進制造業、環保科技。
1998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一區多園"發展戰略, "一區多園"核心區包括火炬高科技園、軟件園、留學人員創業園、路橋高科技園、北大生物園和同集高技術產業園區。現在"一區多園"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一個孵化基地(留學人員創業園)、兩個綜合園區(火炬高科技園、同集高技術產業園區)和三個專業園區(軟件園、路橋高科技園、北大生物園)的格局。
2002年,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38億元,增長63.01%,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11.5億元的20.5%;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39億元,增長65.98%;出口創匯15. 4億美元,增長113.01%,占全市外貿出口87.94億美元的17.51%;實現工業增加值38萬元,增長47.86%;實現利稅25億元,其中地方級收入2.8億元;完成合同外資1.49億美元、實際到資8506.5萬美元;全年完成建設投資2.65億元。
2002年新審批入區企業124家。截止2002年底,高新區共有企業312家,其中軟件園企業86家、創業園企業108家、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孵化企業30家、火炬高科技園等園區企業88家。有高新技術企業58家,先進技術型企業18家,產品出口型企業14家。電子與信息領域企業占園區企業總數的一半以上,產值占全區工業產值的8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產值的99%。DELL、ABB、松下、FDK、廈芝及富士通軟件、瑞聲達等世界500強和其他知名企業在高新區投資辦廠。
市人大審議通過《廈門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條例》和《廈門經濟特區鼓勵留學人員來廈創業工作規定》,并于2002年6月1日以地方法規的形式實施,使高新區走上法制化管理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