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于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劃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里,下轄婁葑、唯亭、勝浦等三個鎮,戶籍人口31.5萬(常住人口61萬)。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的創新型、生態型新城區。
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一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中新雙方建立了由兩國副總理擔任主席的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開十次聯合協調理事會、十一次中方理事會,國務院七次發文,在目標規劃、管理授權、政策扶持等重大問題上給予直接指導和具體幫助,并明確“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園區先行,一時看不準的也可在園區試行”,為園區創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發展環境。
十多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中新合作雙方共同努力下,園區認真貫徹落實改革開放基本國策,廣泛借鑒國內外先進地區成功經驗,積極探索適合本區特點的新型工業化和城市現代化發展之路,開發建設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超過30%,累計上交各類稅收近1030億元(含海關收入),引進合同外資34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5億美元、注冊內資1356億元,創造就業崗位51萬個。2008年,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1.5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5.1億元,進出口總額625億美元,其中出口311億美元,新增注冊外資30.2億美元,到帳外資18億美元,綜合發展指數位居全國國家級開發區第二位。
目前,園區土地和人口分別占全市3.4%和5%,SO2和COD排放總量分別占1%和2%,但完成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則占到全市的15%左右,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占到25%左右,已成為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近年來園區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轉型發展初顯成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更加注重資源集約、生態環保與民生和諧,轉型發展起步較早、力度較大、步伐較快、成效較好。先進產業高度集聚,79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26個項目,全區投資上億美元項目100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歐美項目占比達49%,并在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積極推進“騰籠換鳳”、“優二進三”、“退低進高”工程,連續三年新增科技項目與服務業項目超過制造業項目,2008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比上年提高了0.8個和2.1個百分點,國際知名品牌服務業項目日益增加,形成了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基地、綜合保稅區等一批新的功能亮點。發展質量持續提高,萬元GDP能耗0.36噸標準煤,萬元GDP的COD、SO2排放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8和1/40,資源集約、生態環保等走在了全國開發區的前列。
2.創新活力顯著增強。積極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加大政策資金重點聚焦力度,科技三項經費連續三年翻番增長,R&D投入占GDP比重每年提高0.5個百分點、2008年達3.9%。創新資源日益豐富,國際科技園、生物納米園、創意產業園、中新生態科技城、獨墅湖高教區等創新載體建設集群推進,總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其中建成面積150萬平方米,形成了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等9大國家級創新基地。創新功能加快完善,建成了IC設計、軟件評測、生物醫藥、動漫影視等10多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集聚各類創投機構達52家,創投資金規模超160億元,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風險創投、產業投資、融資擔保資金扶持體系。創新主體快速集聚,擁有各類研發機構131個、高新技術企業384家,中科院創新工程三期—中科納米所揭牌投運,全國第三個國家級創新園——國家納米技術國際創新園掛牌成立,100余項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在區內實施,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均以每年50%以上速度增長,創新型園區建設實現跨越發展。
3.東部新城快速崛起。主動融入蘇州中心城市發展,高標準推進環金雞湖金融商貿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綜合保稅區、旅游度假區等功能板塊建設,東部新城初具雛形。基礎設施功能更加完備,園區從一開始就秉承“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與“執法從嚴”、“適度超前”的開發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標準高質量完成了主要基礎設施的開發。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80億元,動遷民房5萬多戶,建成道路478公里,鋪設管網1633公里,集中建設了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供熱廠等源廠設施,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不斷增強。重點實事工程全面推進,累計開工建設各類建筑5266萬平方米,竣工3529萬平方米,國際博覽中心、科技文化藝術中心等地標工程相繼建成,多幢超高層建筑開始啟動,城市大型地下商業載體—星海街地下商業廣場、綜合性商業地產項目—時代廣場、水上摩天輪主題公園、濱水國際化娛樂休閑街區—月光碼頭等重點商貿工程快速推進,利福國際、九龍倉、新鴻基等知名品牌與總部項目紛紛落戶。城市環境面貌日益優化,金雞湖大型激光音樂噴泉、李公堤夜景燈光工程先后建成,東環路改造初見成效,累計新增綠地3421萬平方米,綠地覆蓋率超45%,區域環境整體通過ISO14000認證,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并創造了環保基礎設施全覆蓋、綠色鄉鎮全覆蓋、ISO14001貫標企業最密集等多個全國開發區之最,生態環境更加優美。
4.中新合作持續深化。始終高舉中新合作旗幟,深入推進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被兩國領導人譽為中新合作典范。借鑒新加坡經驗取得積極成效,累計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學習培訓,先后編制實施了80余項新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確立了全新的“親商、親民、親環境”理念,優化了“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務體系,構建了“公開、公正、公平”和透明規范的法制化環境,初步建立了“精簡、統一、效能”的服務型政府。先行先試探索不斷加強。率先在全國開發區中設立了首家保稅物流中心(B型)、首個SZV空陸聯程通關模式、首個中外合作辦學試點,并成為全國首個綜合保稅區、首批出口加工區及首個鼓勵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發展試點等。全國首個國際電子產品交易基地獲批建設,全國首個“虛擬口岸直通放行”模式開始運作,與太倉港“區港聯動”也全面實施,極大地優化提升了投資軟環境。園區經驗加快輻射,國家商務部去年專門發文推廣園區發展和借鑒新加坡軟件的經驗,江蘇省南北共建項目—蘇宿工業園開發初見成效,“借鑒創新、圓融共贏”的園區經驗成為蘇州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三大法寶之一。
5.各項事業和諧共進。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方針,統籌推進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城鄉發展更趨協調,大力發展鎮域經濟,加快推進老鎮區改造、新鎮區建設以及燃氣入戶等實事工程,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3.77萬元和1.5萬元。社會事業更趨繁榮,教育現代化水平躍居全省前列,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內已有10所海內外高校正式運作、師生規模近4萬。此外,社區工作站模式成功運作,鄰里中心功能不斷拓展,醫療衛生服務網點實現全覆蓋,居民生活便利度和舒適度不斷提升。黨的建設更趨加強,重視開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型社區黨建工作,基層黨建實現了“全覆蓋”。重視加強廉政建設,通過完善責任體系、健全監督網絡,重點規范財務管理、政府采購、建筑有形市場招投標與土地公開拍賣等各項制度,有效提高了黨風廉政建設水平。
雖然園區開發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相比,與兄弟單位及國內外先進開發區相比,園區發展還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例如,產業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民生改善與社會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服務業發展和城市繁榮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高端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等等。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也是園區開發建設15周年。我們將圍繞建成“全國水平最高、競爭力最強園區之一”、打造“科技、生態、物流和服務外包四個示范區”的目標定位,始終高舉中新合作旗幟,堅定“攻堅克難、迎難而上”的發展信心,樹立“好中求快、能快則快”的發展導向,突出“保增長、促轉型、塑品牌、重民生”的工作主線,加快推進“制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生態優化”四大計劃,全力以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力爭主要經濟發展指標繼續保持15%左右的增長,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生態型、創新型新城區,爭做科學發展的新示范,開發開放的新品牌。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抓發展、保增長。把保增長作為2009年工作的首要任務,堅持“政府拉動、國資帶動、項目推動”,重點圍繞城建、產業、科技、生態、民生等五大領域,力爭2-3年內通過政府投資拉動企業和社會投資1300億元。同時,搶抓跨國公司重組洗牌、行業調整機遇,注重引進擴大內需受惠項目、內銷型稅源項目以及產業反周期項目,鼓勵跨國公司把訂單優先放到園區,幫助和支持優勢產業和企業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加快培育IC、TFT-LCD、精密機械、新興產業等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2、抓調整、促轉型。始終把促轉型作為應對挑戰的根本出路,以東部高新產業區、環金雞湖金融商貿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中新生態科技城等為重點,加快推進“制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三大計劃,啟動實施“生態優化計劃”,加快創意產業園、生物納米園、騰飛蘇州創新園等科技載體建設,大力促進特色產業集聚、促進高新技術集聚、促進優秀人才集聚,力爭新增科技項目超500個、各類研發機構30個、創投擔保機構20個,新建科技載體100萬平方米。
3、抓合作、塑品牌。始終把塑品牌作為提升定位的有效抓手,積極開展“實踐科學發展、塑造國際品牌”活動,高舉中新合作旗幟,維護和創新“中新合作”品牌特色,深化政府間合作,擴大企業和民間交流合作,推進CSSD上市。同時,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大在金融創新、科技創新、物流創新等方面的先行先試力度,積極探索“走出去”發展,進一步推廣中新合作經驗,不斷放大園區品牌效應。
4、抓和諧、重民生。始終把重民生作為開發建設的重要內涵,注重開發型投入與民生型投入聯動并重,注重鼓勵創業和扶持就業有機結合。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為契機,加快區鎮一體化發展步伐。積極推進教育、衛生、養老、社區、文化、便民、富民、保障等“八大民生工程”,讓開發建設成果更多地惠及全體居民。
總之,在新的發展時期,蘇州工業園區將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居安思危、勵精圖治,與時俱進、爭先進位,努力使園區發展得更好更快,力爭早日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科技園區,為我國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探索更多新鮮經驗。
公司名稱: 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聯系電話: 86-512-666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