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學生再次證明學習能力名列國際前茅。根據最新公布,涉及全球65個國家或地區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結果,香港15歲中學生在閱讀、數學及科學的能力表現出色,前者位居全球第4、后兩者則列全球第3;以積分計,閱讀方面與3年前同一調查相若,數學及科學的表現則穩步上揚。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策劃、每3年進行一次的PISA,去年分別于全球65個國家或地區,評估當地15歲學生以母語在閱讀、數學及科學的能力。香港共有151間中學4,837名學生參與,當中65.8%為中四生,其余為中一至中三學生,亦有小量中五學生。
是次測試港生整體表現再居世界前列,閱讀、數學及科學的排名分別第4、第3及第3。以分數計,港生的數學(555分)及科學(549分)能力均有進步,分別上升9分及7分;閱讀(533分)則微跌3分,于統計屬不顯著差異,顯示港生各方面能力正平穩發展。
不過,相比首次參與計劃、三方面能力均屬全球最高的上海學生,港生表現卻明顯遜色,得分被拋離達23分(閱讀)至45分(數學)。
負責香港PISA研究的中文大學教育行政及政策學系教授何瑞珠認為,港生整體表現理想,與近年家長越來越肯投資于子女教育不無關系,加上教育改革及新課程切合國際趨勢,都對學生成績有正面影響。
PISA結果又反映,香港中學間差異在過去10年間收窄,但校內差異卻顯著增加。何瑞珠表示,喜見不同學校水平能更接近,而處理校內差異則為未來重要議題。她認為,各學校都應投放更多資源,如設計新課程及培訓教師,以縮窄不同學生間的差異。
教評會主席鄒秉恩分析指出,上海學生成績出色,反映當地的教改成功,既可作為香港的參考,學生及教育界更應注意。而香港亦應藉教改,把握機會檢討課程設計、教學模式等發展方向。
他又表示,由于年前香港中學組別“5改3”,拉闊每個組別學生間的差距,學校收生質素易兩極化。他建議學校應加強“拔尖補底”的措施,讓老師針對學生學習能力因材施教,否則差異將進一步擴闊,對學校師生均非好事。
教育局對港生于PISA再創佳績感高興,認為這有賴學校、老師及各持份者的努力。局方發言人指出,港生優異表現證實香港教育發展方向正確,學校間差異縮小,學生成績又較少受家庭社經背景影響,亦反映香港教育正邁向優化而均等,確認香港教育體系的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