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定古跡、富有維多利亞及愛德華時代建筑特色的前中區警署建筑群,最近迎來了比它壽齡更長的“客人”:100張以19世紀中后期香港的建筑風景及社會風俗為題材的老照片。
這場正在進行的《香港最早期照片展》將持續至12月末。百幅展品自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地的博物館越洋而來,回歸出生地香港,光影之間細說1858至1875年間西方攝影師與這座東方城市的碰撞。
“這是中環大會堂,那是跑馬地。”“這是哪里?不見了?”“我在西環住了四十年,怎么會認錯!”……人們樂于將照片中的細節今昔比照,甚至爭論到面紅耳。一旁的中學生感嘆:“好像時光倒流”。
一幅幅小照片拼湊出香港發展的大圖景,如移山、填海,百姓衣食住行的蛻變,以至風災、疫癥等歷史事件,或殖民管治時期的重大活動。當中能看到碼頭、跑馬地、皇后大道等歷經世紀風霜的地標,可發現滿是歐式建筑的“小倫敦”中環與唐樓林立的“小廣州”上環的鮮明對比及其以教堂、清真寺、猶太教會堂為標志的多元族裔社會特色。
也有消逝了的城市輪廓。時下有多少港人知道維多利亞城對應哪些區域?香港開筑的第一條馬路在哪里?銅鑼灣原是恬靜的避風塘?
“我們看到的是香港最早期的影像記錄,”策展人在講座中介紹,“呈現的不僅是舊日香港,更是香港攝影的誕生與形成。”
毫無疑問,這些照片都堪稱香江舊貌的珍貴圖像紀錄。求新求變的香港總給人只著眼未來而非過去的印象,近幾年卻掀起文化保育熱潮,搶救本地歷史記憶,同時重新發現這座城市從昨日到今天再到明日對華人社會的貢獻。
“值得一看再看,”有網友看后分享稱,圖展固然精彩,更令人大開眼界的是展覽場地,即包括營房、監獄、法庭等在內地的前中區警署古跡群。
位于中環荷里活道的前中區警署見證了香港法治制度的奠立和執行,那些紅磚墻、拱廊和古典圓柱跨越近一個世紀,1995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后來作為警署的歷史任務完結,間中開放予市民參觀或成為藝術展覽的舉辦場地。今年10月,特區政府則公布新活化方案,計劃使這一建筑群成為港島區文化新地標。
“原汁原味,時間仿佛凝固了,”網友指的是那地上塵封的水龍頭、辦公室門口長官的名牌和舊時的月歷,與老照片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