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山寨藥”問題禁之不絕,今年更有向內地客“埋手”之勢,令“購物天堂”美譽蒙污。消委會今年首11個月,共接獲20宗買入懷疑冒牌中成藥的投訴,當中15宗“苦主”是內地旅客,超過去年全年11宗的水平。“黑店”采用招數,一是偷龍轉鳳把正貨轉為假貨,二是向旅客兜售與正貨藥名、包裝相似的假貨。為保障消費者,香港海關及消委會將于明年3月起,公布被法庭定罪的“黑店”名單,海關亦研究將冒牌藥的檢測結果呈交法庭,作為量刑參考,冀加重案件的刑罰。另亦會繼續與內地交流情報,打擊冒牌藥。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即使假藥無危害身體的成份,但病人誤以為服食了適當的藥物,因此延誤醫治,其實都很大傷害。”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行動)課監督連順賢表示,2007年起至上月,海關聯同西藥業界“放蛇”34次,偵破26宗售賣冒牌藥案,逾2,000件冒牌藥物,總值逾26萬元;今年截至上月,檢獲37件冒牌藥物,總值1.1萬元。另外,今年9月開始,海關也聯同中成藥業界“放蛇”,截至上月共“放蛇”4次,偵破3宗案件,檢獲187件冒牌藥物,總值5,319元。
過去3年,海關共偵破總值1,200萬元的冒牌藥物,其中于邊境檢獲的冒牌藥占64%,分銷及保存層面占29%,零售市場占7%,主要由內地及印度生產。不法分子通常利用小郵包、速遞等方法把冒牌藥運入香港。檢獲的冒牌西藥包括治陽痿藥、脫發藥、減肥藥及止痛藥等,中成藥則有外用藥油、止咳藥及止痛藥膏等。連順賢說,現時的冒牌藥仿真度高,較難單從包裝分辨真假。有冒牌藥油的包裝罐及藥瓶跟真貨相似,但搖晃后,見瓶中液體起泡,才證實是假貨。
海關及藥業界均透露,灣仔、油尖旺是“黑店”集中地。但有內地網民于旅游討論區留言指,屯門、上水部分藥店也是“黑店”,當中一、兩間藥房更遭網民點名狠批。連順賢說,為引客“上釣”,冒牌藥的售價相當貼近真貨,一般便宜10%。
資深中成藥業人士余先生表示,“黑店”窺準旅客不了解藥物品牌、包裝及售價等資料,遂渾水摸魚售賣藥名、包裝跟真藥相似的“山寨藥”。旅客又不太熟悉香港的舉報及投訴渠道,“令藥房形成內地客會離港,賣假藥給他們無手尾跟的僥幸心理。”
內地網站的香港旅游購物討論區,不難發現網民分享在香港“中招”的實錄,揭露藥店的騙客招數。常見一是店員首先“唱衰”旅客原本想購買的藥物,例如訛稱藥物的質量出問題、沒效用、已停產等,然后硬銷另一款售價更高的“山寨藥”、雜牌藥。
有網民的母親在旺角一間藥房購買香港知名的活絡油,藥房東主向她稱倘長者多用該產品,容易長骨刺,推介她轉買同廠出產的“新版”活絡油。網友母親不虞有詐,合共以100多元購買4瓶“新版”藥油,回家后驚覺所買的是包裝相似、藥名只差一個字的活絡油。
另一常見招數是偷龍轉鳳,藥房職員在包裝藥物時使出“魔術手”,極速換上其他品牌或包裝大小相若的藥物,并即時包花紙、入膠袋,令顧客難以察覺藥物已遭“調包”。有網民稱在油麻地一間藥房購買藥油,付款后,店員“貌似很熱心的從柜臺下拿出彩紙幫我們包裝,包完了還用透明膠封住,再用膠袋裝好。”網民對店員的“熱情招待”感到奇怪,但以為對方是出于好意,沒有當場檢查貨物,直至拆開包裝紙,始知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