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中通社報道,有香港媒體刊文指,隨著內地訪港旅客增加,來香港私家醫院看病的內地居民也越來越多,影響了香港本地人的輪候時間,甚至可能會影響醫療改革。對此有學者接受中通社采訪時認為,香港醫療改革的癥結在于供求失衡,內地居民來香港私家醫院看病只是使問題更加凸顯。
根據香港保安局的數據,2010年1至11月,每日平均有60500人次的內地訪港旅客入境,按年升27.4%。香港《經濟日報》30日報道,有外科醫生表示近年愈來愈多內地病人求診,亦有婦產科醫生指,內地來港做婦科檢查的人數亦有增加,影響了香港本地人的輪候時間。
因此,有議員認為,私營醫療的最大優勢是輪候時間短和可選擇醫生,如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病人寧愿留在公立醫院,醫療改革便難以推行。對待這個問題,最好的出路是政府多撥土地興建私家醫院。
學者鄒崇銘長期研究香港醫療改革問題并出版專著,對于這個問題,他持不同看法。他認為,供求本可以通過市場調節,港人可自主選擇去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但是港府出資500億港元推動幾十萬市民轉向私營醫療服務,又沒有足夠措施保證這些市民可以得到滿意的服務,才會導致供求失衡,F在內地人來香港私家醫院看病,使得問題更加凸顯。
其中,醫療專業人士不足就是其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鄒崇銘向中通社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政府雖然擬在5年內將私家醫院病床數量翻倍,但是相比之下,過去10年中,香港每年醫科新生數目一直都是300人上下。
他呼吁,最好的解決辦法,并非是多建私家醫院,而是應該增加醫管局私家病床。雖然增加私家病床可能會引起種種質疑,比如會不會安排資質較好的醫生過去私家病床多賺錢,但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斑@是醫管局開源的最好辦法,可以增加二、三十億,把整個餅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