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大公報》報道,2011年12月財政預算案即將于下月公布,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透露預算案的制訂方向。他表示,政府絕不是“守財奴”,當局的原則是“應使則使”;但不可將“派糖”視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以免對政府財政造成持續而且沉重的負擔。至于會有什么具體措施舒緩大眾所面臨的通脹壓力,則要市民耐心等待二月的預算案揭曉。他又暗示,預算案將會繼續投放大量資源在教育、基建及社會福利三大范疇。
面對大眾關注的通脹課題,曾俊華出席中總論壇說,當局在過去幾年曾推出多項利民舒緩困、創造就業和刺激經濟措施,但“非常時期”所作出的“非常措施”不可能長期繼續,否則將影響政府財政穩健和削弱經濟積極性。
堅守審慎理財原則
曾俊華表示,目前香港的經濟已經基本重回增長正軌,面對通脹壓力逐漸上升,必須用務實的眼光來審視各項政策,包括衡量這些措施會否對整體消費有過度的刺激作用,避免反過來加大通脹的壓力;同時亦要堅守審慎理財的原則,不可將所謂“派糖”視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以免對政府財政造成持續而且沉重的負擔。他強調,當局會密切留意通脹走勢,尤其是關注通脹對低收入家庭日常生活的影響,因時制宜的給出相應適當的對策。
曾俊華深信,把資源投放在教育、基建和社會福利,能夠提升整體競爭力,提升生活水平,協助市民面對社會經濟變化和促進社會流動。當局除了著重舒緩低下階層的困境之外,亦致力透過教育和培訓,讓不同背景的市民,都能有合理機會提高個人競爭力,在社會上各展所長,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質素。因此,當局一直在教育和培訓等范疇投放大量資源,現時教育已是政府經常開支中最大的一個環節,將來仍會投放大量資源提升教育和培訓的水平。
財政儲備屬應急錢
對于有很多言論認為政府現在的財政儲備已經過多。曾俊華指出,香港是一個小規模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十分容易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政府幾個主要收入項目亦因而常常大幅波動。相對于收入的波動,財政儲備是應急錢,不但可幫助應付突發的需要,更重要是在經濟和財政困難時發揮保護作用和提供緩沖,以在一段時間內達至收支平衡。若無財政儲備作為后盾,在經濟逆轉或政府收入減少時,政府就不可能推出一些反周期,擴張性的措施來穩定經濟及民生。
回顧去年香港的經濟表現,曾俊華認為,整體表現令人鼓舞,經濟擴張步伐強勁,去年第一季已經全面收復在二○○八和二○○九年金融海嘯期間的失地,去年第三季已連續六個季度錄得按季的增長。他指出,香港經濟能克服金融海嘯的挑戰,一方面反映香港經濟基礎穩固,當局“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的應對策略也發揮效用;另一方面,國家經濟自二○○九年年初率先復蘇,回復較快增長,其它亞洲地區的經濟活動亦見蓬勃,這些因素都為香港經濟提供重要支持。
曾俊華說,香港的經濟表現和國家的整體發展息息相關。去年十月舉行的第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對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其中的一個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包括擴大內需、改造提升制造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策略。他希望,在內地發展的港商能夠深入了解這些發展方向,早作部署,好好把握規劃帶來的機遇,繼續保持競爭優勢。
中總論壇由香港中華總商會主辦,逾百人出席。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致歡迎辭,廣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封小云、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及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匯豐銀行亞太區顧問(業務策略及經濟)梁兆基作專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