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街頭不斷播放著熱門電影的片段,熙熙攘攘的地鐵沿線,張貼的即將上映的電影海報無處不在,走進商場,還時不時與好萊塢家喻戶曉的黑武士、蝙蝠俠邂逅相遇。這就是香港,一個熱愛電影的城市,一個被電影文化所熏染的城市。
影迷的嘉年華
一年一度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是無數電影制作人和觀眾的浩大盛會。電影節從3月20日至4月5日總共17天,除了三百多部電影,還密集地排列了大量與電影相關的活動。
香港國際電影節創立于1977年,迄今為止已經走過了35個年頭。這也意味著香港國際電影節已步入中年,愈加成熟。雖然它現在還無法與聲名遠播的威尼斯、戛納、柏林三大國際電影節比肩,然而能堅持足足35年,卻實屬不易。這要歸功于香港這座城市對電影的熱愛和投入。
如今,各類電影節很多,除了三大國際電影節之外,亞洲尚有東京國際電影節。但香港并未喪失了自己的個性。那就是全力推廣電影新作和佳作,為影迷創造與不同時空領域的電影人進行交流的平臺。正是本著這一目的,電影節總是力圖搜羅來自世界不同地區各個角落的電影佳作,并將各大影展的熱門片一網打盡。據主辦方介紹,本屆電影節將放映電影共計447場次,共有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的電影335部。另外,本次電影節放映名單包括多部榮獲奧斯卡提名的影片、完全修復的經典電影以及影壇新秀的創意作品,為觀眾提供不同口味的電影大餐。
讓電影離觀眾更近
因為立足香港,所以香港國際電影節力推香港電影,為香港電影提供宣傳與接觸觀眾的機會。令不少觀眾記憶猶新是,2005年為讓更多的觀眾可同時欣賞電影,主辦者將全亞洲最大,供戶外放映使用的吹氣銀幕空運到港,在中環添馬艦放映周星馳的電影《功夫》,一時轟動全港。
每年確立一個主題,也是香港國際電影節的一大亮點。去年的主題是“出來吧!”本屆電影節的主題是“Let's Meet Here !”(電影節見),但無論哪一個主題,其實都是一個目的:邀請來自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一同參與這一香港影壇盛事,讓觀眾走近電影,讓電影離觀眾更近。
“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傳統就是匯聚不同的文化和電影流派,把電影推至不同年齡、界別和愛好的觀眾,以達致創意交流的目的,也協助香港發展成為亞洲的電影文化中心。”對電影節,日前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主席王英偉在開幕式上做了很好的詮釋。
推薦5部佳片
盡管香港電影節為觀眾著想,貼心地推出了設立影癡通行證(2500港幣)和VIP通行證(4500港幣)、網上售票等服務。可不管如何,對觀眾來講,面對如此密集的電影轟炸,也難免有應接不暇之感。這里記者不揣淺陋,特為觀眾推薦5部本屆電影節放映的影片,以供觀影時的參考。它們分別是:
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魔術師》。 《魔術師》是法國導演雅克•塔蒂留下的劇本,那是60年前他寫給從沒有承認的私生女的私人文本,是一個瀆職的父親遲到的愛與懺悔。法國人喬麥據此畫了5年,在最傳統的手繪水彩畫面上,流露了他對“心靈教父”雅克•塔蒂的深情。
意大利和德國合拍的《四時之樂:人•羊•樹•煤》。“四時”指生命四個時態/形態,導演回到意大利遺世的小村故鄉,靜觀“四主角”召喚我們的集體想象。芬馬天奴以謙卑的眼神解說莊子的齊物論,長鏡頭滿載詩意和幽默感,更邀觀眾一同構筑結局。獲戛納導演雙周最佳歐洲電影獎、最佳狗演員金棕櫚獎。
加拿大拍攝的《遠岸戀人》。這是一部北美風光的電影,被譽為擁有最濃郁加拿大國族命運的經典之作。
文德斯導演的3D紀錄片《皮娜》。皮娜曾是世界舞臺最富創意的舞蹈家之一,她開創了“舞蹈劇場”的演出形式。2009年6月30日,皮娜在德國去世,終年68歲。本片收錄了皮娜的三段舞蹈:《穆勒咖啡館》,《春之祭》,《月圓》。
中國導演王兵導演的《夾邊溝》。一部改編自紀實文學的冷峻電影,展示了在1960年前后,夾邊溝勞改農場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