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消費為每名市民日常必要的開支,惟近年香港受樓價及食品價格上升雙重夾擊,市民的日常開支出現嚴重傾斜。香港統計處重訂消費物價指數計法,調查發現,市民在住屋及食物方面的開支比重增加,住屋的支出五年間增近二點五個百分點,當中以中產階級支出比例最重,增幅達三點七個百分點;而食品開支于過去五年間增零點五個百分點,以基層市民的開支比例最多,增幅達一點六個百分點。兩者占消費物價指數比重增至近六成。
香港統計處宣布重訂消費物價指數的基期,進行每五年一次的住戶開支統計調查,于2009年10月至去年9月訪問了全港6000個住戶,住戶需于指定兩周內記錄每日的開支詳情。
結果發現,市民于過去五年間住屋和食物方面的開支比重增加。住屋開支比重達三十一點六,較五年前增加二點五個百分點;其中代表中產人士的乙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比重最多,增幅達三點七個百分點。而食品開支比重為二十七點五,增幅達零點五,其中代表基層人士的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增加最多,增幅達一點五個百分點。
交通及衣履方面,市民于過去五年間開支比重則減少,交通的開支比重為八點四個百分點,較五年前減少零點七個百分點;衣履的開支比重為三點五個百分點,亦較五年前減少零點五個百分點。市民其它生活開支均錄得輕微下跌,跌幅平均達零點一至零點八個百分點,其中以雜項物品跌幅較顯著,幅度達零點四至零點八個百分點。
署理特區政府統計處處長歐陽方麗麗解釋,住屋及食品的開支比重增加,主要是私人房屋租金在過去五年間上升;而食品比重增加,主要是各類基本食品價格上升及外出用膳的價格均有所上升。
香港中原地產研究部聯席董事黃良升表示,過去五年香港租金平均上升一成至兩成,主要是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后,樓市復蘇勢頭強勁所致。他稱,調查反映市民住屋開支有所增加,升幅尚算合理,市民無需太過擔心。“全港有四成市民住著公共房屋,即使租金上升,都不會有人因樓貴要睡街;反而食品價格增加,就會令所有市民受苦,可能會令日后的通脹率增加”。
香港餐飲業聯會會長黃家和稱,是次統計處的數據食品開支錄得輕微增幅,但他認為增幅未能反映實際情況。“食品價格增幅已超過市民負擔,普遍食物有雙位數上升,但今次數據只有零點幾的增幅,可能跟不到實際情況。”他舉例說,蔬菜、米和糖等食材價格,于過去五年間增加兩成至三成,惟“打工仔”普遍的人工加幅只有百分之三至五,根本緊貼不到食物價格增幅,已遠超市民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