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名“省市狀元”今年花落港大,人數為去年的一倍多,香港大學內地招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收獲頗豐”的港大今年在京錄取40名高分考生,其中北京3名文科頭名被港大獨攬尤為耐人尋味。這些眾多高校眼中熠熠發光的優秀生源為何齊向港大靠攏?記者通過采訪不同年級港大內地本科生,還原出一幅內地生在港大學習生活的真實畫卷,看看香港大學為啥這么“香”。
準港大生
先在內地名校學習一年
講述人 趙云韜,浙江人,即將進入港大工程學院工科電子工程專業學習
清華委培 彌補遺憾
“通行證和護照照片的底色是白色紅色還是藍色?香港的教室里都有WIFI吧?……”一個港大內地新生自發組織的網絡聊天群組不停地發出“吱吱”的聊天提示音,學子們正在興奮地交流著。作為準港大生,此前他們已在內地高校委培了一年。這個8月,他們就將踏上去港大求學的旅程。趙云韜就是其中一員。
在趙云韜眼中,讀港大的優勢在過渡期就已體現出來——能同時體驗兩個名校的學術氛圍。趙云韜說,在分配委培學校時,港大可能采取就近原則。不過,如果學生對委培學校有異議,可以提出申請。趙云韜說,“我當時非常向往清華,據說高考分到了清華線或者加上港大自主招生加分后到了清華線都可以申請去清華”。于是,趙云韜申請調換,港大很快滿足了他的請求。趙云韜滿意地說,委培制度使很多同學沒有選擇內地大學的遺憾得以償還。
選課靈活 釋放個性
比起內地學生的大一生活,委培生普遍感覺他們的freshman做得更輕松。除了專業課之外,他們還學習英語、數學或大學語文等公共課。在選修課的選擇上,委培生的自由度要大很多,他們不會為了學分、為了畢業才選讀某項課程。趙云韜在清華電子系委培,對他來說,電子系開設的工程制圖課程與他在港大所學的工科電子工程專業并無太大關聯性,他果斷退掉這門課,以騰出更多時間學習感興趣的課程。相比之下,內地大學的一些學生迫于學分壓力,往往放棄了喜歡的課程,選擇難度小、給分高的課程。他認為這有點“壓抑個性”。在南大委培的王同學也告訴記者,“港大要求委培年修達到委培學校普通本科生學分的80%即可。
趙云韜特意說,內地同學選擇去港大是為了錢,“這是誤解”,其實港大的獎學金并不好得,相當一部分同學要負擔每年12萬港元學費和4萬港元生活費。而且港大的獎學金基本會與學費和生活費持平,不會有剩余。他認為,內地學生之所以選擇港大,還是看中了港大提供的國際化氛圍和視野,以及出國交換交流的機會。
大一學生
適應港大生活是道檻兒
講述人 黃京,四川人,2010年進入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
湯云帆,北京人,2010年進入港大社會科學學院
評價全面 不只學習
“學習、上莊(參加社團)、住HALL(住宿舍)、拍拖、party time,這是港大的傳統,大學里要做的5件事。”四川姑娘黃京細聲慢語地說,她覺得港大機會多,選擇多。黃京2009年在北大委培,在她的印象中,北大圖書館6點半開門,還沒到時間,就有很多學生在門口排大隊了。“身邊的同學都認為學習很重要。”她說,港大的評價標準不單一,不僅僅看學習能力,也注重思想的方向。“北大學術氛圍濃厚,而港大學術、就業和社交的氛圍都很濃厚。在港大,想做學問的同學可以用功提高成績,想就業的可以多參加實習、做兼職,不在乎將來找工作的也可以多參加活動,體驗形形色色的生活。”黃京上學期利用課余時間教普通話,“香港人很多想要學普通話,這種兼職不用太動腦筋,賺得也不少,時薪150元-200元。”她說,下學期可能著重在專業領域開展實習。
生活費高 出國容易
在湯云帆看來,“港大是成本、風險和預期收益都很高的地方。”湯云帆舉了個例子證明香港的生活成本之高,2009年他在清華委培,“當時兩個菜拼在一起再加二兩米飯4.5元,三兩米飯4.7元。港大校內餐廳對學生有補助,套餐是原價的七成左右。即便這樣,兩個菜加上米飯和飲料的套餐也要20元左右。”
而風險則在于,并不是所有內地生到了港大都能迅速適應,湯云帆說,盡管港大開設有廣東話課,但仍有少數內地生遇到語言障礙。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自由度高的學習方式也會使一些學生不舒服。“內地高校刻苦學習的氣氛很濃,學校也會安排一些強制性的實習和項目。在香港這個多元化、不完全以學習為重的環境里,壓力和動力都是自己給自己的”,湯云帆覺得他更適應港大的方式,因為“自己設定路線會更有效率。新環境對我們自立能力的鍛煉能夠支持我們承擔這個風險。”
談起預期收益,湯云帆略帶興奮地說,2012年春天他極有可能去加州大學做交換生。“在港大,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參加海外交換項目,去國外一些大學學習半個學期至一年。只要學生努力爭取,并非要達到一個很高的分數線,就能獲得這個機會。清華的經管學院也有一個類似的交換項目,但僅針對國際班的同學而言,不是針對整個學校的學生。”
大二學生
享受國際化學術資源
講述人 Sarah,北京人,2009年進入港大社會科學學院
交往廣泛 自由自治
與Sarah見面是在一家快餐廳。Sarah戴著眼鏡,打扮素凈。說起在港大這兩年的生活,Sarah的感觸是:融入集體和同學交往對于內地生來說很重要。
Sarah提醒,港大并不是很舒服的地方,你需要做的是接受挑戰并適應它。“比如住HALL(舍堂,內地稱宿舍)。甚至每個樓層都有不同的文化。住HALL的學生自治能力很強,自己選樓長,組織活動,跟內地宿舍完全不一樣。不能適應HALL文化的內地生可以向舍監申請換樓層,如果仍然不能參與到集體中,可能會被‘踢走’(退宿),學校后勤將幫忙找房子。”Sarah說,自己之前是很“較真兒”的人,在港大兩年,她開始對一些事情“放得下”,從中也找到了輕松和快樂。
資源豐富 學術嚴謹
高二那年,Sarah專程去香港考察各大學,最終優中擇優立志報考港大。終于,她如愿被錄取,并被免去3年共30萬港元的學費。“從那時起我就感覺到,港大喜歡刻苦學習,能坐得住的、看得進去書的學生。”港大為學術型學生提供的資源也讓Sarah非常滿意。“港大的圖書館最棒!”Sarah由衷感嘆,她2008年曾在北大委培,上學期還到臺灣交換學習,就她所接觸到的圖書館來講,港大圖書館的在目冊數最多、借閱權限最寬泛、外文文獻和在線資源最豐富。“別看它小,但是書的種類非常豐富。”
“港大的學術系統非常嚴格規范。寫論文時,教授會反復強調論文的格式和不能抄襲的紀律,引用某觀點時一定得找到源頭。”Sarah稱,自己所在的社會科學學院課程少,但作業多。“我們一學期六門課,每門課有考試、3000字到5000字的大論文、1500字的小論文。考試論文交替而至,三五天就要交一次作業,基本沒有空閑。”Sarah很推崇港大的導修課。“必修大課每周教授給200個學生上2小時的課,然后學生被分成10組,助教為每組上1小時的導修課,導修課完全以學生為主體,大家可以把學到的、思考的東西講出來、討論。”Sarah說,這是很好的制度,但在內地大學中顯得有點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