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發育期吃好多,幾兄弟姊妹整天為餐飯吵架……”獨力撫養4個未成年子女的單親媽媽阿梅,為了省錢,每周三餐煮白粥青菜,其余日子桌上只有蛋配菜或魚配菜,4姐弟整天吃不飽。
據香港明報報道,香港樂施會的一項調查發現,當地家有兒童的低收入家庭,每6個家庭便有一個經常無法獲得足夠糧食應付基本需要,有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更要吃隔夜甚至過期食物。
糧食價格持續上漲,“美食天堂”香港也有兒童捱餓情況。一家五口居于深水埗的阿梅,4名子女分別是3歲至17歲,靠1萬多元綜援及租金津貼過生活,但每月屋租已用去6000元。
食品價格上漲,阿梅每周需600元,平均每周“食兩三日白粥”,瘦肉不便宜,唯有煲清菜湯;由于雞蛋相對“抵食”,因此每餐不是蒸水蛋便是蛋炒飯,四姐弟吃蛋吃到厭,鬧脾氣不想吃,阿梅只有哭著勸子女勤力讀書。
阿梅并非香港低收入家庭捱餓的個別例子,樂施會委托“政策二十一”于5月至7月,訪問了600個至少育有一名15歲以下兒童的低收入家庭,46%受訪家庭糧食保障不足,當中更有16%處于“糧食保障極度不足”的狀態。與此同時,77.6%受訪低收入家庭用于糧食的開支較上年增加,平均升幅逾兩成,33.9%受訪家庭表示他們減少了購買糧食的分量。
為了節省膳食費,低收入家庭孩子,每周平均進食3.5餐“隔夜食物”、兩餐是進食接近過期或已過期的食物。有約6.1%受訪家庭過去一年曾因進食這些食物而導致食物中毒、嘔吐或腹瀉。
樂施會香港項目經理曾迦慧表示,調查結果令人震驚,報告顯示,低收入家庭每月開支之中,四成用于膳食上,較一般家庭的兩成為多,顯示這批社群受食品通脹影響最大。她表示,調查發現約六成受訪家庭并不知悉有“食物銀行”,即使知悉,亦認為綜援家庭未能受惠,促請特區政府將“食物銀行”轉為恒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