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學生消費的高峰期,學生持信用卡的話題在香港和內地都引起討論。針對年輕人“預支未來錢”的社會問題,香港金管局最近準備協調銀行業,在今年底前收緊學生信用卡的最高信用限額至1萬港元。
香港三成學生背“卡債”
香港地區的銀行較早就針對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推出了信用卡業務,申請流程簡單,禮品優惠誘人,新卡最高透支額度可達2萬港元。
根據銀行資料,不少銀行與學校設立合作聯營信用卡,審批寬松,利用禮品豐厚、年費減免等優惠活動吸引大量學生申請。此外,銀行與銀行間的競爭導致審批放水,大量無收入來源的學生同時持有多張信用卡,拆東墻補西墻,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負債。據統計,香港約有30%的大學生因濫用信用卡結果欠債累累,有大學生每月還款額高達6萬港元,更有甚者欠下了高達200萬港元債務。
資料顯示,2007至2008年內地學生信用卡業務出現井噴,內地學生在申請信用卡時無需任何擔保與抵押,只需向銀行提供學生證、身份證的復印件后領取申請表即可。銀行會根據學生提供的資料確認學生的信用度,此前信用卡最高可透支額度是:本科生3000元、在讀碩士生5000元、在讀博士生8000元。隨著持卡用戶良好信用記錄積累,透支額度也隨之提升。盡管內地銀行對學生信用卡額度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和控制,但持卡學生卻屢屢暴露出誠信危機。
早在2009年,內地多家銀行因“風險太大”停辦學生信用卡,但已持卡者業務不受影響。
多數內地家長不支持
內地某銀行業人士表示,站在銀行角度,大學生雖然沒有固定收入,但家庭支付的生活費用穩定,對時尚新鮮事物消費需求大,且手上沒有足夠的消費資金,信用卡不僅可以提前透支消費,還能提供免息分期,可以給不少大學生提供便利;大學生持信用卡消費,按期還款,除卻為銀行帶來豐厚的手續費收入,也能為自己積累信用度,還可以申請更高透支額度的信用卡,信用良好的用戶日后購房購車將可能申請到更大數額的貸款。
大多數內地家長對子女使用信用卡表示不支持,認為大學生辦信用卡沒有必要,或能免則免。一方面,家庭為大學生提供的條件完全可以滿足學生消費基本標準,信用卡的使用與學生的身份不符;另一方面,如學生擁有可透支的大額度信用卡,會打破家長和學生間的理財平衡,實際上已經消除了家長對學生的財政監督,學生很容易走入不理性消費,徒增家長經濟負擔。
來自香港的王女士認為,在子女小時候,不少家長就專門開設兒童賬戶培養其理財能力,到了十七八歲念大學的時候,子女就應該開始自己理財。信用卡能不用就最好不用,如果一定要用,家長最好及時檢查信用卡消費情況,進行合理引導。
此外,兩地都有家長提出一個問題,即銀行給經濟尚沒有獨立的學生辦卡,并沒有告知家長并征得家長同意,造成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過度消費,銀行難逃惡性放貸的嫌疑。對此,銀行方面認為,年滿18歲的學生已經有獨立的思辨能力,應該為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也應該逐漸培養其理財能力。
持卡需健康消費心態
來自香港教育學院的梁同學稱,通過一段時間使用信用卡,目前身邊的同學已經逐漸學會利用信用卡的免息期及免息分期付款合理消費,日常生活中購買大件商品、預存消費甚至吃頓便飯均使用信用卡結算,可以說,信用卡已經成為香港多數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還款方面,梁同學認為,合理的信用卡消費不會造成無力還款的尷尬,相反,巧借銀行的優惠空間刷卡,反而能獲得更多的禮品、積分或折扣。但梁同學也承認,周圍有同學存在持卡過度消費問題,“卡債”需要通過業余時間兼職或是家庭幫助解決。
無論使用還是抗拒,事實是大學生使用信用卡在香港或內地都不鮮見。合理地使用信用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大學生資金周轉、投資融資的問題,也能促進大學生在校期間培養理財能力,是大學生從家庭經濟的附屬成員走向獨立經濟個體的一條途徑。但大學生要在用卡之前培養健康的消費心態,銀行也應保證父母對信用卡使用狀況的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