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打垮了香港年輕人的自信心?就是對自己、對身邊事物那份“無力感”。[注冊英國公司]
香港首屆中學文憑試進入百日倒數階段,明愛進行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受訪青年憂慮未能學以致用,怕畢業后難以找到理想工作,對前途迷惘。總括而言,工作、學業及經濟是青少年“無力感”的三大來源。
[注冊紐約州公司]在中學會考年代,每年有四成學生升讀中六,現在是百分百。以此推算,當中起碼有一半學生應付中六課程會有困難吧!新學制下通識是必修科,范圍廣闊,考核學生對時事問題的認識,以及自己的觀點分析,若再加上用英語作答,對能力稍遜學生而言,實在非常吃力。最近一家出版社舉辦模擬試,其中通識科表現未如人意,超過一半考生卷一不及格,情況令人擔心。
有名校校長說,以前中二、中三起,每年有十個八個人退學,現在有二、三十個。有經濟條件的學生,可以選擇“跳船”,轉讀國際學校或到海外升學;沒有經濟條件的學生,面對新高中,誠惶誠恐。 [注冊德拉瓦州公司]
這年代的年輕人,就算成績好,成功考上大學,對前途也未必掌握。有些更是大學畢業生,他們在工作上的選擇不多,月入萬余元,扣除租金生活開支,所余無幾。他們對未來,也存在著無力感。
媒體提出疑問:香港的教育制度和產業結構,到底出了甚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