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狀況往往是壓力主要來源,有調查發現,香港家庭收入2.5萬至3萬元(港幣,下同)的中產階級,近80%受訪者有焦慮癥狀,較低收入者普遍,亦比平均值高出10個百分點。
香港葵涌醫院前院長譚務成醫生指出,[注冊馬恩島公司]中產承受的期望較高,而基層的目標往往較低,如公屋住戶沒有置業壓力。
再生會及多間機構在去年9月至今年5月進行網上調查,訪問了超過2500名市民,嘗試分析不同群組港人的情緒。所有受訪者中,近七成人分別有焦慮、恐慌的癥狀。
調查顯示,22至30歲的年齡層中,有焦慮、驚恐癥狀的人,分別達79%及76%。香港青少年發展聯會主席陳振彬解釋,經濟因素如就業困難、[注冊巴拿馬公司]樓價高企,令他們感到壓力及焦慮。
比較不同收入階層,家庭收入在2.5萬至3萬元的受訪者中,有焦慮癥狀者高達80%、78%人有驚恐癥狀,低自尊的有95%,3項指數的比率超出低收入者,反映中產承受的壓力爆燈。
[注冊紐埃公司]再生會主席黃至生醫生指出,基層家庭的小區活動開支、經濟壓力較小,而工種及面對的人際關系亦不如中產復雜。
現任仁安醫院資深精神科顧問醫生的譚務成指,若持續最少6個月過度擔憂,出現坐立不安、集中力不足、肌肉繃緊或睡眠不足等征狀,已算是患上焦慮癥。至于驚恐發作的患者,會感到突如其來的驚恐或不適、心悸、心跳加速、窒息等,高峰時征狀可持續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