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雨的香港中文大學,媒體人梁文道和政治學教授周保松搶著為主講者關子尹打傘。數百位撐著傘的觀眾還包括港中大校長沈祖堯,這是一場主題為“死亡的意義”的講座。[瑞豐注冊香港公司]
一個學生說,她沒想到能夠站在煙雨蒙蒙的山頂聽到這樣一場關于死亡的講座,特別是在生活節奏快、物質追求強烈的香港。
死亡非但不是生命的反面,而且是生的要素。正是由于“死亡”的約束,生命才變得有限,人生中的一切取舍、抉擇才變得珍貴,只有這樣的生命才值得珍惜,才有價值。
上周五傍晚,香港下了一場大雨。雨最大的時候,卻有一群人在戶外聚會——在宛若古羅馬斗獸場的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圓形廣場,頭發花白的教授站在廣場中央,拿著略微被打濕的講稿大聲演講;在他背后,兩個中年人像頑皮的小男孩一樣,爭搶著為他撐傘。
這兩個中年人,一個是頗受歡迎的媒體人梁文道,一個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周保松,而傘下的演講者是港中大哲學系教授關子尹。在這個“蓋樓都會避開4棟”的城市,他們要討論的主題卻直中禁忌的核心——死亡的意義。[杭州瑞豐注冊香港公司]
“我希望,用這次講座,讓年輕的學生們能夠把死亡作為一個嚴肅的問題認真地思考,同時提供一個公共空間,運用理性共同來認真地探討重大的社會和人生問題。”負責組織這次講座的周保松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希望這種方式讓人們看到大學教育有這樣一種可能性,就是讓學問走進學生的生命里。”
在港中大,“生死教育”并不只存在于這場偶然的講座。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所大學專門開設了通識課《死亡與不朽》,向學生正式而系統地講解死亡問題。近20年來的每個學期,這門課都會帶著學生“反思死亡”。
在陰雨連綿的11月30日,現場被數百人和五顏六色的傘擠滿了。港中大校長沈祖堯也站在其中,后來,他還特意給主辦者周保松發了條短信:“我來過了,不打擾你們。”與其他遲到的學生一樣,校長站在廣場的最后一排,一邊聽著雨滴噼啪打在傘上的聲音,一邊聽這場關于“死亡的意義”的討論。[北京瑞豐注冊香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