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榮茂建議,內地“幸福社區”建設可以參考香港經驗,如推進社區民主自治,建立社情民意表達機制。努力形成社區居民[注冊伯利茲公司]“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組織體系。探索市場化和社會化思路,鼓勵社會資金進入社區,設立社區建設基金,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支持為輔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模式。完善政府購買服務財政支持機制,突出非政府組織在社區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和鼓勵實力較強的民間組織向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
香港政協委員、中國僑商聯合會會長許榮茂8日建言內地“幸福社區”建設應參考香港經驗,集各方力量,將社區打造為居民高度信賴的溫馨家園。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許榮茂在大會發言中作上述表示。
許榮茂認為,當前內地的社區建設存在四個困境:一是自治能力不強。社區管理的“行政化”傾向嚴重,社區組織偏離了自治功能。
二是公共投入不足。硬件方面,社區工作所需配套資金投入未納入統一規劃,建設社區所需的衛生、體育、文化等設施還不夠健全;軟件方面,社區組織人才匱乏,難以適應社區建設需要。
[伯利茲公司注冊]三是社會參與不夠。社區建設大部分依靠政府資金投入,民間資本參與少。
四是社區認同感缺乏。
“香港在社區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希望對完善內地社區管理、建設‘幸福社區’有所借鑒。”許榮茂介紹,如區別于內地的“行政化”,香港的社區管理高度突出非政府組織的主體作用,政府轉變為政策制定者和服務質量監測者。目前,香港已有超過300個非政府服務機構,管轄約3000多個服務單位,為市民提供了超過90%的社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