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亞太眼科界領軍人物之一、香港著名眼科權威林順潮醫生創辦的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開業,這也是內地首家港人獨資醫院,[德國注冊公司]醫院定位為提供高端醫療服務。市長許勤在出席典禮時表示,內地首家香港獨資醫院開業是深港合作的大事,也是深港醫療領域合作的標志性事件。
港資醫療機構境遇不一
目前正在營業的港人獨資門診情況不盡相同。位于羅湖商圈人民南天橋附近的吳瑋綜合門診部,作為全市首家港人獨資門診于2010年9月開業,而今面臨整改。年前,深圳衛生監督人員對吳瑋門診部進行現場校驗,發現存在婦科、口腔科無注冊的執業醫師,醫療美容科無取得醫療美容主診醫師資格的從業人員等諸多問題。深圳衛人委責令門診部對存在問題進行限期整改。
與兩年前開業當日的門庭若市相比,而今巨幅招牌雖仍在,但已一片蕭條。一樓微笑相迎的導診不再有,電梯里的海報破損不堪無人理會,二樓藥房護士們正在閑聊。作為創辦人,吳瑋已經四五個月未出現過,他是廣東省第一位在CEPA實施后獲得內地《醫師資格證書》的香港醫生。
在二樓服務臺,來自臺灣的知名中醫履歷照片還掛在墻上,仍體現門診部的高端服務性。不過,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預約這些臺灣名醫可以,不過患者要包醫生的來回機票。
在福田中心區同一寫字樓的紫荊齒科和志浩綜合門診部仍在摸索中運營,目前狀況較好。記者昨日來到紫荊齒科,澳大利亞醫生Zac正在給一名外籍患者進行治療。協助創辦人朱勝吉料理日常事務的紀傳鑫醫生告訴記者,診所成立至今已為2000多名患者建立了個人檔案,也有北京、廣州、東莞患者來這里箍牙,目前病人已經預約到了下個月。
填補深圳高端醫療缺口
盡管吃螃蟹的人各有滋味,但港醫們對內地醫療市場需求潛力非常看重。紫荊齒科創始人朱勝吉說,深圳公立醫院不到300位牙醫,承擔著每年50萬人次的門診量,而香港1名牙醫約服務3500名港人。開建眼科專科醫院的林順潮醫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針見血指出,中國整體人口逐漸老齡化,白內障、黃斑性病變等眼退化疾病增多,內地經濟發展不錯,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問題,有這方面的需求,有經濟實力的群體愿意在這方面支出。
這些港人獨資診所除了注重隱私性、采取預約式,在技術和診療服務上確實各有神通,且吸引到一批國際專家坐診。紫荊齒科內,澳大利亞籍牙科醫生Zac是深圳目前唯一一位外籍牙科醫生。朱勝吉醫生本人則是香港在舌側矯正領域經驗最為豐富的醫生之一,其舌側箍牙技術非常厲害。他告訴記者,簡單說就是在牙齒內箍,外觀上根本看不出來,內地僅北京有醫生能做。
志浩門診部還與香港港安醫院簽署組成策略聯盟協議。除了有香港及荃灣兩家港安醫院的醫生到門診部駐診外,還可經門診部預約至港安醫院就診,包括預約兩家醫院的外科手術、心導管、心臟、腫瘤檢查及體檢服務。
[注冊百慕大公司]在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除了林順潮醫生以及同行本身具備精湛醫術,醫院還設有由16名知名國際眼科專家組成的國際顧問團,疑難雜癥將會邀請他們通過視頻會議進行會診。
高額自費診金導致曲高和寡
在深開診所以及醫院的港醫手里雖有“金剛鉆”,但“瓷器活”確實也不好攬。從定價來說,港醫在收費上比其在香港診所略低,但對于深圳的大部分老百姓而言仍會望而卻步,前來幫襯的多是港澳臺及外籍人士,還有部分內地高收入群體。此外,也會吸引一些香港人到深圳來看病,因為在深圳的收費對于他們來說便宜。
同樣的診療服務,紫荊齒科門診收費比內地醫院要高10%~20%。在志浩門診部看西醫,一次普通門診需繳納診金500元,檢查費、治療費和藥費需另外繳納。而專科門診的診金更是高達700~800元。
在昨日開業的林順潮醫院,一場普通的白內障手術,如果是港籍或外籍醫生主刀,將打包收費8000元,如果是林醫生本人則費用要兩萬元,這比公立醫院的收費要貴上1.5倍。更關鍵的問題是目前在港醫診所就診無法刷醫保卡,這意味著所有費用需要自掏腰包,所以目前在營業的診所顧客均以港澳臺或外籍患者為主。
磨合期考驗港醫適應度
從申請選址來說,就是一個與內地醫療市場環境磨合的過程。林順潮眼科醫院籌建3年,僅在選址上就花了差不多一年時間。而吳瑋也耗費兩年才辦完所有手續。港醫們普遍認為,銀行賬戶、報稅、消防、城管、環境監測、污水處理、醫療垃圾等執照辦理遠比在香港開診所花費時間長。
由于香港與深圳在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各自定位不同,在香港,私立醫院和私人診所提供更高端和個性化的醫療服務,頗受上流社會青睞。[百慕大公司注冊]而在深圳,優質的醫療資源均集中在屈指可數的幾家三甲醫院,而老百姓普遍對民營醫療機構欠缺信任。
價格戰導致的惡性競爭也讓港醫們很不適應。“不同價格,所享受到的醫療服務肯定是不一樣的。”紀傳鑫醫生說,“同樣一個牙齒治療,我們要一萬元,有的醫院只要三千,治療效果初期體現不出來,但患者到后期發現已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