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特區政府開展“優化土地供應策略”[伯利茲注冊公司]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就填海選址、在中部水域興建人工島及三個巖洞發展計劃,征求公眾意見。
陳茂波介紹說,整個填海造地過程從概念到熟地完成,往往需時十年或以上。必須作出前瞻性的長遠規劃,并按部就班推進開拓工作,不能臨渴掘井。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陳茂波1日表示,過去100多年來,香港填海造地約6800多公頃,僅占原本面積的6%。這些新增土地容納了全港約兩成七的居住人口和七成的寫字樓面積。近十年,香港來自填海的土地供應明顯減少。
當天,在其發表的題為《未雨綢繆勝臨渴掘井》的《局長隨筆》中,陳茂波表示,香港填海造地不及新加坡填海面積的一半。香港由過去平均每五年造地約500至700公頃(不包括赤鱲角及西九龍共合的1274公頃),到2005至2009年銳減至84公頃。在2010年,填海土地只有1公頃。
一個多世紀以來,[注冊法國公司]移山填海是香港增加土地供應的主要方法,沙田、馬鞍山和大埔,這些新市鎮都是這樣建設起來的。陳茂波表示,但經過近十年的爭拗和訴訟,大家都同意不會再在維多利亞港以內進行填海。但除了在維港、沿海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具高保育價值地帶等地區以外,香港仍有不少可供考慮的填海地點。
陳茂波發表上述觀點之前,香港特區政府選出了具有發展潛力的五[法國公司注冊]個近岸填海地點,即位于屯門的龍鼓灘、北大嶼山的小蠔灣和欣澳、沙田的馬料水,以及青衣西南,總面積可達600公頃。除了五個近岸填海地點,特區政府將探索在中部水域興建人工島。近岸填海和人工島的填?偯娣e約2000至300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