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一
香港青年就業,挑戰不少。“偏好白領工作”的觀念需打破。[注冊香港公司條件]
觀點二
鼓勵香港青年留意“ABC”行業:機場(Airport)、建造業(Build)、安老服務業界(Care)。
觀點三
政府提供經濟土壤和人才培訓,也需雇主及非政府機構支持。
青年就業難在哪
缺乏經驗,競爭激烈,眼光較高
記者:香港青年就業情況如何?
張建宗:相對國際上很多先進經濟體,香港的青少年就業情況目前比較穩定。
在過去一兩年,香港很多市場需要大量人手,勞工市場供求偏緊。2013年2至4月,香港整體失業率雖輕微回升,但仍維持3.5%的較低水平,青少年就業因而受惠。15至24歲人士的失業率現為9.1%(失業人數為29100人)。其中,較年輕的15至19歲組別,失業率為16.7%(6900人),20至24歲組別為7.9%(22200人)。[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2013年,往屆畢業生及離校生的就業情況大致良好。今年2至4月,15至25歲于2011年完成學業的,92.4%已就業。于2012年完成學業的,也有86.7%已就業。
不過,香港也曾出現年輕人失業率高企的情況。
剛才提到,15至19歲和20至24歲這兩個年齡組別的失業率,在2003年6至8月曾分別達到37.6%(28200人)和14.5%(48100人)的歷史性高位,但經過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努力,近年來青年人的就業情況已有所改善。
記者:香港青年就業主要面臨哪些問題?
張建宗:青少年就業一向是世界各地政府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特區政府也不例外。青年人初出茅廬,缺乏經驗,在尋找第一份工作時,往往面對較大困難。
隨著全球一體化,以及香港繼續邁向知識型經濟體系,香港青年也開始面對更多挑戰。如何協助他們從學校順利過渡至就業,并發展他們的工作技能及開拓事業旅程,是政府一直非常關注的課題。
除了競爭,還有傳統觀念上的問題。有些家長和青年偏好白領工作,不愿投身建造、護理、航海、維修等藍領工作。
社會和經濟發展瞬息萬變,青年人本身必須要有迎接挑戰和適應轉變的心理準備,并且要終身學習。隨著香港經濟轉型,青年人和家長都應該調整心態。
香港在未來十年會大興土木,加強基建設施和社區重建,兩項工程每年基本工程開支預期都會超過700億港元的水平,將為建造業界和香港經濟帶來持續的動力。
香港對國際高增值航運服務的推動,也造就了新的人力需求。
打破這種“偏好白領工作”的觀念,還得依靠各種途徑的宣傳教育。
幫扶措施有哪些
提供信息,開展培訓,貸款支援
記者:對于青少年就業問題,特區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張建宗:對于擁有大學學位水平的年輕人,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掌握更多就業資訊,作好規劃,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志趣和能力。除了學歷和資格,還要協助他們培養積極態度、掌握軟性技巧和擴大視野。
對于學歷稍遜者,政府一直都有清晰明確的政策目標,通過全面的培訓及就業支援,規劃多管齊下的策略、制定適當措施,促進就業。
除了勞工處幫助青少年見習就業的“展翅青見計劃”,還有“青年就業起點”、雇員再培訓局的各項再培訓課程以及職業訓練局的學徒訓練計劃和見習員訓練計劃。這些計劃為青年人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就業支援服務和職業培訓機會。[瑞豐注冊香港公司]
經過多年的規劃、協調和檢討,各計劃的模式及服務對象、所涵蓋的行業及培訓時間都已具備各自的針對性,能充分利用各部門及機構的服務專長,照顧不同背景、學歷及能力的青年人需要。
在工作和人的配對過程中,政府勞工處也提供一系列就業服務,包括多元化的免費招聘服務,在各區舉辦招聘會和設立就業中心,讓雇主和求職人士更方便配對。
對于有志創業的青年人,政府也致力營造良好的創業和營商環境,并提供多方面的支援,包括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推出的小型貸款計劃,提供“小型創業貸款”、“自雇營商貸款”及“自我提升貸款”。
我常鼓勵香港青年人開闊眼界,留意幾個出路很好的“ABC”行業。
“A”是機場(Airport)。航空業方面,香港機場管理局已經開展三跑道系統的環境影響評估及相關規劃工作。飛機維修是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一環,行業需要招聘大量人手,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更建議投放1億港元成立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吸引青年人加入。
“B”是建造業(Build),政府過去兩年特別撥款3.2億港元支持建造業議會培訓生力軍的工作。
“C”是安老服務業界(Care)。香港人口持續高齡化,為整個社會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有心的青年人帶來銀發市場的龐大商機。
話說回來,商界要提供就業機會,必立足于良好經商環境和持續經濟發展,特區政府近年下了不少功夫。我們深信,經濟的餅做大,就業機會也就隨之而來。
政府角色咋定位
市場為主,政府促進,社會參與
記者:在推動就業問題上,特區政府扮演什么角色?
張建宗:就業是民生之本,和諧之基。處理好就業,不但可減輕社會福利的壓力,同時也能促進社會穩定。在推動就業過程中,我們的宗旨和信念是盡量讓市場發揮功效,政府主要扮演“促進者”的角色,采取“全方位”和“多層次”的政策和工作方針。
一方面,政府要提供合適土壤,通過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營商環境、擴展產業發展、持續投資基建等,讓市場不斷產生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通過在教育和人才培訓方面積極投放資源,來裝備香港勞動人口的競爭力,以保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商貿中心的優勢。
在人才培訓的工作上,我們非常重視商界和非政府機構的參與,并得益于這樣的“民、官、商”合作協同效應。
促進青年人就業,需要不同范疇的跨界別合作,更需要得到社會各界人士,尤其是雇主及非政府機構的支持。香港有很多非政府機構參與政府為青少年提供的就業及培訓服務。
香港商界近年積極響應和配合政府的培養人才和促進就業策略,包括自發推動各類培訓計劃和提供實習機會。對此,我特別高興。
在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的積極推動下,“友商有良”計劃鼓勵本地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聘用應屆大專院校畢業生或向他們提供實習機會。去年有近70家商會和200多家企業參與這項計劃。
由百仁基金和東華三院合辦的“百仁導航2013”,為青年人提供行業探訪、工作體驗和培訓機會。此舉有助于增加青年人對自我和行業的了解,獲取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