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香港書展,亮點是電子書。面對媒體,香港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這樣的傳統出版社都表示,電子書發展蒸蒸日上,估計明年書展上,傳統出版業會明顯感受到來自電子出版的壓力;另一些觀察者卻指出,電子書發展并不盡如人意,還沒有掀起人們預期的熱潮。
電子書在香港到底是什么光景?在盤旋中上升[法國注冊公司],是貼切的形容。
吸引眼球 方興未艾
當今世界信息爆棚,不少紙質書籍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X版本登臺沒多久,就有Y版本后浪推前浪。如果講究物盡其用,這無疑是浪費。電子出版就沒有這種“罪過”,更新成本低且無廢物,符合環保理念。另外,人們的閱讀習慣也在轉變,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都逐漸習慣在電子設備上閱讀,候車時可以讀,坐車時可以讀,非常方便。兩種趨勢一拍即合,電子出版方興未艾。
大約2011年,在西方興起的電子出版進入香港書展。此后,電子書便從未淡出過外界關注的視線!半娮訒半娮訉W習資源”專區在書展的占地面積逐年擴大。
今年香港書展上,光波24書網負責人對媒體表示,以往只有“科技達人”會留意電子書信息,但是今年普通人都開始對電子書感興趣,甚至一些平日完全不看書的人都開始嘗試使用電子書閱讀,更有小朋友拉著家長要求購買兒童電子書,“證明電子書的風氣已經愈來愈流行”。
商家嗅覺靈敏,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開設的網站《超閱網》在書展期間啟用,首批推出原創電子書約1000本,內容從百科到實用工具書一應俱全。書展也推出香港首個“電子書自動售賣機”,讀者只需用“八達通”付款就可以從機器上下載書籍。
電子書吸引讀者的還有內嵌的多媒體片段。[注冊意大利公司]除了聲像、互動元素外,今年書展的電子書又有新動作!饵c游沖繩》是香港第一本加入GPS功能的電子書,其中每個景點都加入GPS超級鏈接,一按即會在地圖上顯示確切位置。
商業領域之外,也有電子書的空間。早在前幾年,香港教育主管機構就著手發展電子教材。今年書展之后,更有書商準備創建“電子書庫”。這樣的電子書庫就像網上版圖書館,使用者登錄進入,就可以閱讀書庫內的電子書。“書庫”籌建方表示,希望能與學校合作,推廣學生的閱讀風氣。
行業缺“龍頭” 讀者缺“大方”
2011年香港書展上,電子書就是熱點,當時連CNN也趕來報道。幾年過去,電子書的讀者逐年上升是事實,但并未如業者期待的“勢如爆棚”。
不止一位觀察者指出,缺乏“龍頭老大”最影響香港電子書市場發展:西方電子書業有亞馬遜Kindle領頭,這樣的“老大”引領潮流之外,更重要的是擺平電子書內容供貨商的各路諸侯,建立巨大的銷售庫存,方便讀者購書,刺激行業發展。然而,香港沒有統一的大商號,出版社都有各自的電子書出版方案,也會推出自己的電子書平臺。這可苦了讀者,連電子書店有多少間都數不出來,更加不可能知道哪個平臺有哪家出版社的哪本書。資源不能整合成為行業發展短板。
另外,將多媒體、互動功能等元素嵌入電子書,成本并不低,但目前香港電子書銷量和售價并不足以收回這些成本。香港讀者對“電子書”觀念與外國讀者不一樣,也是電子書不溫不火的重要原因:即便電子書價格不十分便宜,外國讀者也愿意購買,但香港讀者不會在這方面“大方”,他們大都認為電子書必須便宜,超過20元港幣就喊貴。
行業規范發育不完全也影響作者創作電子書的積極性。出版紙質書,因為出版成本高,作者獲得版稅有限。如今,電子出版省去不少成本,但并沒有提高作者版稅的明確說法。結果,不少作者對投入電子創作充滿顧慮。
種種因素合力作用,中文電子書在香港并沒有闊步向前。[意大利公司注冊]于是,那個老問題重又提出:電子書能否取代紙質書籍?書展上紙質書籍的表現已經為自己未來的命運給出了答案:珍本與舊書泛黃的書頁格外吸引眼球。電子書勢頭固然勢不可擋,說到收藏和紀念的趣味,電子書絕對不可能將紙質書取而代之。
兩者并存是最可能的未來圖景,在電子書大行其道的同時,“精品化”的紙質書也能堅守一塊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