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港媒日前揭露了自回歸以來英國在香港進行的大量間諜活動。香港《大公報》報道說,美國在香港的情報活動,香港市民早有認知。事實上,[注冊意大利公司]除了美國,在香港進行間諜行動最頻密的還包括英國。
據報道,由前殖民地遺留下的情報機構D組(Division D),以及回歸前重新組建的直接隸屬軍情六處(MI6)的秘密部門,在回歸十六年進行了大量針對中國的間諜、滲透活動。相較于美國,英國情報機構更懂得“放長線”,更注重“人”的滲透,這也是為什么英國間諜行為鮮有出事且不易為公眾察覺之原因。但英國間諜對香港的破壞,絕不亞于美國。
文章說,有英國“特工女王”之稱的帕克Baroness Park,自越戰之后一直主管英國的某情報部門。一年多前英國傳媒獲解禁公布她的一次訪談,帕克坦承,香港及內地是MI6行動的“主要目標”(Major Target)。盡管她不愿透露更多訊息,而英國當局也從未承認,但實際上英國情報機構在香港的活動,不僅沒有在回歸后消停,反而不斷加強。而當中的“行動中心”(Operation Center),目前正位于金鐘法院道一號的英國駐港總領事館之內。
總領館大樓設MI6分局
英國駐港總領館于一九九六年建成,當時公布的帳面耗資近三億港元。其設計者為英國建筑師泰瑞。法雷爾(Terry Farrell and Partners),此人正是設計倫敦軍情六處(MI6——正式應稱為SIS)總部大樓者,他深諳情報機構建筑的游戲規則,事實上其本身的背景也多受質疑。有問:為何駐港領館大樓需要由情報機關認可的人設計?背后反映了什么事實?
文章稱,實際上,英國情報人員在香港的行動,幾近明目張膽。如果上網搜尋,可以很容易找到眾多退役、現役的軍情六處駐港特工及工作人員詳細資料。
文章舉三例:Elved Richard Malcolm Davies(78、96年駐港)、Richard Adam Noble(2000年駐港)、Christopher Rowland Charlesworth(2004年駐港),他們有的以領事的身份,有的以經濟文化等部門職員的身份在港服務于[意大利公司注冊]“國家的需要”。
文章說,英國駐港總領事館內的情報機構如何運作,外人當然無法細知。但從各方資料顯示,它是由回歸前的所謂D組改組,并與其他部門合併而成。早在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落實香港主權于九七年歸還中國后,港英情報部門“政治部”部署變身。簡而言之,就是將港英情報機構由官方轉為非官方、由地上轉為地下。在回歸前數年,于保安科下設D組。
神秘D組“放長線釣大魚”
究竟D組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據已知的情況,回歸前其職能為分別掌管科技、機要、聯絡、政府保安及評估工作。這些看似平凡的詞語,實際上是一個小型的軍情六處組織。其組成如下:
保密室(Safe Care Registry),堪稱D組的“大腦”,負責港英政府絕對機密(Top Secret)、高度機密(Secret)及機密(Confidential)檔案及包括機關、人物、組織和港府高級華人官員的完全檔案。
科技室(Technical Services),負責技術操作與行動(Technical Operations),即截聽電話及進行其他電子偵察活動,包括追蹤及竊聽。
聯絡處(Communications Office),負責與英國情報組織直接聯系的聯絡中心,同時也是日常政治部人員行動的控制室。
保安室(Government Security Unit),負責防滲透、反間諜工作。除了直接監視、控制來自于英國的情報來源外,也包括對政府敏感字紙、檔廢物的處理、掌控機密部門出入及人員調動等行政工作。
評估室(Assesement Unit),負責情報的分析工作,將前線收回的各類情報整理為單列報告,評估情報的可靠程度以及分析對當局保安的影響等。
行動小組(Operation Team),負責落實具體的行動,尤其是在一些緊急情況之下。
據報道,盡管在回歸后,相關部門的組成有所變化,[意大利注冊公司]但核心仍離不開這“五室”。在回歸十六年來,不斷進行針對中國的滲透與間諜活動。
報道說,與美國“依賴高科技”相比,英國情報機構更注重“人資源”。意即,十分注重對關鍵人物的收買與策反,“放長線釣大魚”,而不是漁翁撒網式地全面出擊。為了達到目標,長期盯住關鍵人物,時間可以長達數年甚至十數年之久。正是這種情報運作方式,令英國當局可以在十分低調、不易被察覺的情況下,獲取大量最為核心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