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香港連續20年蟬聯“全球經濟最自由經濟體”的新聞之外,另一個聲音正在漸漸響亮起來。那就是香港正面對“工業回流”的時代趨勢,“香港制造”的品牌依舊堅挺, “Made in HongKong”仍然非常值錢。
內地勞動力成本急增
香港立法會紡織及制衣界議員鐘國斌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過去內地市場的優勢在于低廉的成本,勞工、工廠成本都比香港低一大截。[注冊香港公司機構服務]但時代變遷,今日環境已然不同。人民幣持續升值,內地勞動力成本急增,“深圳隨便請個人要港幣5000元,還未算包食住,只比香港少幾千元”。
另外一個原因,在CEPA的協助下,香港產品可以零關稅輸往內地,而香港進口歐美材料則是無關稅的自由港,相比內地進口外國材料關稅要節約20%,一進一出,節省的關稅補貼在香港的勞工支出上,已彌補兩地勞工成本的差距,但附加的“Made in HongKong”就非常值錢,因此不少行業已進入回流香港“倒計時”。有許多人認為,特區政府理應鼓勵工業、制造業重返香港。
“北上”時代已經過去
香港制造業有悠久的歷史,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后才有真正的大發展,70年代初期達到頂峰,并一直維持蓬勃發展至80年代中期。
隨著70年代末以來香港本地人力、土地成本上漲,歐美國家對香港實施貿易配額以及1979年內地的改革開放對港商的吸引,[提供注冊香港]進入80年代后,香港本地工廠數目已大減,生產線多數已北移。隨著生產工序北移,至90年代中期,香港經濟結構轉向以服務業為主。現時在香港,傳統工業式微,不少工業用地或工廠大廈已改作住宅或商業用途,或者空置。
統計數據顯示,1979年到1996年內地引進的外商直接投資里面60%來自香港,在廣東省這個比例高達80%。港商制造業在珠三角直接投資多時達40多萬家企業。現在,根據香港工業總會的數據,港商在珠三角的企業只有7萬家。隨著時代發展,返鄉對他們來說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工業回流”大勢所趨?
鐘國斌近年接觸的近百家中小企業有意回流香港,當中不少屬高價成衣行業,例如皮草行業等。
從事紡織業數十年的港商莊成鑫也認為,“工業回流”是大勢所趨,但他提醒特區政府不要“好大喜功”,應該多給中小企業發展機會,例如設計成衣、鞋、家具等,給香港人發揮創意“平臺”,再通過小型廠房制造產品,打造“香港制造”的高檔市場。“不要誤導青年人,以為工業一定就是伴隨污染和噪音,其實里面可以有好多創意。”莊成鑫說。
有人算過一筆賬,雖然香港地租較貴,但高增值行業所需用地并不多。此外,躍躍欲試的香港制造業界,不斷有人出主意,比如可以利用新移民的勞動力,相對低廉一些;將一些正在規劃或排隊規劃的土地,暫時性地出租給有意創業人士做臨時買賣場地,讓本地工商業市場更加充滿活力;特區政府可發展一些中小規模的工廠大廈,為企業提供資助扶持等,以免香港經濟繼續單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