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每天忙碌工作,很多人生病時為省時亂服成藥。調查發現,港人平均每年病4次,多達3.5次“自己做醫生”,自行“斷癥”及決定“治療方法”。有醫生指出,調查結果令人憂慮,因為不少病癥病征相似,一般人難以分辨,更警告用錯藥及延誤診治后果相當嚴重,[在長沙注冊香港公司服務]即使是普通的傷風感冒,都可能會導致肺炎、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
愈讀得書少 愈愛做“神醫”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于去年10月16日至23日,訪問516名25歲至60歲市民,了解他們的求醫態度和習慣。結果發現,受訪者過去12個月平均生病4次,七成人曾自行處理健康問題,次數更高達3.5次。調查又發現,性別和教育程度與“自醫”習慣有關,女性受訪者平均病4.4次,3.9次自行處理;男性平均病3.7次,3次會自行處理。教育程度愈低,自行處理次數愈多,小學畢業或以下受訪者,平均病4.8次,4.3次自行處理。
負責調查的家庭醫生張永德表示,頭痛、容易疲累、肚痛等,是最常見“自醫”身體毛病,一般人會自行服用成藥、飲涼茶及使用鎮痛貼解決。張永德指出,雖然這些病癥看似普通,但若處理不當,仍有可能導致嚴重后果,“例如發燒,一般人可能以為是普通傷風感冒, 服退燒藥了事。但處理不當,亦有機會變成肺炎、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
張永德補充指,雖然市面非處方藥物安全,但用藥者若未經專業醫學訓練,就自行“斷癥”并用藥,風險甚高,可能會斷錯癥、[在武漢注冊香港公司服務]用錯藥或用錯劑量,甚至未能察覺另一個潛在體內的嚴重疾病,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或藥物相沖情況。
83%不聽醫生指示服藥
調查又發現,受訪者即使求醫,都會不跟從醫生指示,自行決定療程長短。83%受訪者表示,沒有依從醫生指示服藥,或自行更改服藥方法、次數等。另外,12%受訪者更會同時服用中西藥。注冊中醫張賢君指,若患者自行同時服用中西藥,有機會出現相沖情況,輕則影響藥效,重則影響病情,甚至出現嚴重副作用。他建議患者征詢中西醫兩方面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