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3月17日電 第11屆“香港影視娛樂博覽”17日在香港公布,博覽將于3月23日至4月19日舉行,以“全城投入全情支持”(GetintotheScene)為主題,集合10大活動,包括香港國際影視展、香港國際電影節和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3個始創項目和包括香港亞洲流行音樂節、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等在內的6個核心項目。
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會)主席吳雨介紹,[法國公司注冊]香港亞洲流行音樂節將于3月27日舉辦。活動將邀請來自香港、中國內地、臺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共7個國家和地區的歌手作表演交流,當中包括韓國的INFINITE、臺灣的范曉萱和香港林峯等。
他稱,各地的新晉歌手也會參與角逐亞洲超級新星大獎殊榮。今年新增了泰國的新星與七地的新晉歌手一較高下,當中香港的歌手代表是馮允謙。音樂節同期還會舉辦座談會,讓出席的唱片公司代表、經理人公司、演唱會制作人及媒體代表洽談商機、推動亞洲音樂業發展。
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吳雨談到香港樂壇的發展,他認為數碼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對傳統的音樂有很大影響。“幾年前(銷量)就一直在跌,跌了很多。現在,音樂數碼化的趨勢難以抵擋,在內地,每個人都懂下載音樂。”
他表示,希望這種發展狀態能納入正軌。“聽歌的平臺應該要收費,收到的費用再給制作人、版權所有人。因為就算他們有收入,也不是很多。”
吳雨透露,現在有很多香港的音樂公司會與內地的音樂平臺、數碼媒體合作,“公司把自己的歌曲數據庫整套賣給對方,一有新歌就放進去,收回一點錢。按照每首歌下載來收錢的話,不是一個理想的數字。”
對于香港唱片業的現狀,他感嘆道,如今唱片業在收入方面是微不足道。“只能虧,沒得賺。推廣也賣不到。”他說,在過去七八十年代,唱片動輒就能賣十幾萬、二十萬,很多老板愿意投資,現在市場不好,也少了投資,是惡性循環。
他繼續表示自己的擔憂說,現在的歌手青黃不接,作曲、作詞出名的也“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非常急需有創意的接班人。“說到底,還是雞和雞蛋的關系。過去有投資,很多新人都有機會演出,現在就算推出一個新人,很快就會被淹沒。”
吳雨認為,近年的唱片行業早已轉型。“經紀人會想心思去推廣、宣傳歌手的歌曲,使歌手能有至少一首曲目紅起來,然后就四處登臺、商演、參加電影拍攝和電視節目、拍廣告、開演唱會等。”
他表示,現在內地有那么多真人秀、選修節目,例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都能出很好的價錢,如果歌手有實力去參賽,無論是收入、人氣都有很大的提高。“這是現在會維持一段時間的普遍情況,之后還流不流行,我就不知道了。”
談到近年香港的各大音樂頒獎典禮星光黯淡,[注冊意大利公司]有不少名氣大的歌手缺席現象,吳雨表示,這個現象不好,但也理解歌手的心態。“已成名的歌手去了頒獎典禮,如果看到左右都是不認識的新歌手,會想我去了干嘛?但我還是希望樂壇能夠百花齊放,大家都能給予多一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