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上海和香港的證券交易所允許兩地投資者買賣對方交易所上市股票的滬港股市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滬港通”),到17日已實施一周年。作為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一個步驟,“滬港通”被寄予厚望。不過今年夏天以來,受上海股市下跌影響,“滬港通”交易陷入低迷,將互聯互通機制推廣到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計劃也被擱置,相關改革的步伐已經放慢。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18日報道,[廈門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作為邁向資本自由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的舉措,“滬港通”于2014年11月17日啟動。在那之前,只有被中國政府認定為“合格機構投資者”的金融機構才可以進行跨境股票交易。“滬港通”的實施為個人投資者進行上述交易開啟了大門。
報道稱,“滬港通”啟動后不久,以中國人民銀行降息為契機,上海股市進入上升通道,“滬港通”順利擴大。今年4月“滬港通”對公募
基金解禁后,針對香港股票的投資曾一度激增。
不過,6月以后受上海股市暴跌影響,“滬港通”交易量轉為減少。從日均交易金額看,10月從香港“北上”投資上海股票的“滬股通”為47億元人民幣,從內地“南下”投資港股的“港股通”為17億元港幣(約合14億元人民幣),相比交易高峰時期降低了10%~40%。
報道稱,為防止出現迅猛的資本流出,中國政府為“滬股通”設定了3000億元人民幣的額度。最初曾有觀點認為“半年左右額度就會用光”,但截至11月17日,“滬股通”和“港股通”都只被使用了40%左右的額度。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當天表示,市場的期望過高,最初階段還是慢慢發展為好。
關于“滬港通”交易低迷的主要原因,在海外投資者中占主流的看法是“上證股價仍然較高”。加之中國政府投入巨額公共資金支撐股價,除銀行股以外的上海股票市盈率約為32倍,遠遠高于港股約為17倍的市盈率。
報道稱,創業股較多的深圳證券交易所與港交所之間的互聯互通機制,也因準備工作遲緩,將延期至明年以后啟動。
另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16日報道,一年前啟動的香港和上海之間的股票交易連接通道,原本旨在通過一下子允許人數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的外國投資者擁有中國企業股票,而成為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個里程碑。然而,預期流往中國股票的大量外國資金并沒有成為現實,而“滬港通”啟動后的12個月卻成為中國股市的一個混亂時期。
報道稱,此外,北京曾經寄予厚望的一系列其他改革已被擱置。市場參與者曾預料,“滬港通”的安排會在今年夏季被沿用到深圳股票的交易。如今接受《華爾街日報》調查的8家主要國際銀行中,有7家預料這種情況最早在明年上半年才會發生。
作為股市動蕩的結果,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在香港掛牌交易的計劃已被推遲。這一期指合約的上市將使全球投資者可以從事內地股市規模最大指數的期貨交易。[大連 注冊
香港公司服務]而作為今年夏季遭受的一項重大挫折,指數編制機構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公司(MSCI)決定不把中國內地上市的股票(即所謂A股)納入其廣受歡迎的新興市場指數——如果納入的話,會促使跟蹤該指數的基金把數十億美元資金投向上海股市。
報道稱,“滬港通”的出師不利使中國只能尋求通過其他方式來阻止資本外流。北京當局曾希望,“滬港通”交易通道能吸引來自香港及其他地方的更多職業基金管理人投資上海股市,以提供對于長期以來主導當地股市的業余投資者和投機者大軍的某種制衡。
“滬港通”慘淡的開局于事無補。關鍵的規則在最后一刻才得到確定,例如外國基金的納稅身份。作為歐洲兩大基金注冊地,
盧森堡和愛爾蘭在經過幾個月的研究后才批準在當地注冊的基金使用“滬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