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市公司的架構圖,看多了就會知道有一些常被用到的經典架構,Cayman—BVI—HK就是經典架構之一。在基礎結構上會根據需要融合其他的,比如多分枝,做兩層。
為表示“做兩層”也是被廣泛使用的子結構,舉例中聯重工,以HK—Luxembourg為基礎架構的經典案例: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4ed7124711fad304ebad2353bbfdfec_b.jpg" data-rawwidth="1145" data-rawheight="7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e4ed7124711fad304ebad2353bbfdfec_r.jpg">
看到在涉及跨國的地方,都設了雙層:
1. HK中有3個投資方進入,Zoomlion HK Holding和 HK SPV B的存在確保了不管投資方如何變動,香港往上到中國和香港向下到盧瑟堡的結構不會受影響。
2. 盧森堡兩個公司,LU holding A 為主控,未來所有歐洲的項目根據不同的地區或項目要求在 LU Holding B同層設立C、D、E。。。如果要完全退出意大利項目,會從LU Holding B一起向下剝離(根據歐盟的稅務要求,盧森堡公司持意大利股必須在12月以上否則出售時不能享受低稅政策,或者是其他考慮)。如果只有一間LU,就沒這么容易了。
3. CIFA Italy是在意大利的實際有產出的公司,如果意大利業務擴展,可以在CIFA同級別再設立其他子公司單控項目。為確保意大利其他項目不受CIFA單個項目的影響,多加了Italy SPV D為主控,并且在盧森堡上層結構變動時也不會波及意大利項目公司的股權結構。
總結:
1. 為啥要做結構,要那么多不同屬地公司混起來?主要為享受雙邊稅務協定的優惠。
2. 為啥邊界都做雙層?方便資產剝離,避免資產剝離時改變主體結構1,避免結構變動后不能繼續享有1已有的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