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商店正在被網絡商店擠壓。[英國公司注冊]據報道,上海市有課題組日前完成了《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商業轉型升級的調研報告(草案)》,課題組在調研中注意到,網絡消費的高速增長,一方面創造了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也對線下消費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已經出現了一大批內外資企業關閉門店的情況。
不獨上海,電商對實體商店的沖擊,在中國已經持續好幾年。這當然與電商沖擊有關,但問題卻并不是這么簡單。
首先,房地產開發總量近年來一直維持高位,其中商業地產的比重也很高,新增商業體量也在繼續增加。因此,哪怕沒有電商的競爭,出現實體店經營不下去的情況,其實并不奇怪。一些定位不準、經營不好的店,本身就無法生存下去,有了電商不過死得更快。
商業體量大幅攀升的同時,如果城鎮居民增加很快,或者公眾收入增幅較大,也可以制造更多的內需。但我國城鎮化的速度相對土地城鎮化的速度而言,卻沒那么快。并且,公眾的實際收入增幅有限,各種壓力,包括房價支出還很大,也就阻礙了內需的大幅增長。
另一方面,因為戶籍改革推進不力,表面上我們的城鎮化率超過了50%,但其中很大部分人并未真的在城市落地生根。一個漂泊的農民工和城鎮居民比起來,即便收入差不多,但其消費能力卻受到限制,因為他們并沒有相對應的能消費敢消費的社會保障環境。
另外,所謂電商的沖擊導致實體店受擠壓,很大程度上說,不僅僅是因為電商相對的價格優勢所致,而是實體店自身的成本無法降下來。怎么講?經過十多年的狂奔,城鎮房價居高不下,這就決定了實體店的房租成本無法降低。加上其他成本,在電商面前,實體店價格上的優勢至少也就越來越少。
去年雙十一期間,馬云曾談及其與商業地產商關于電商市場占有率增長的約定,其認為,如果房地產一直是我們的經濟支柱,我們將輸掉我們這一代人的幸福。馬云此論的邏輯是,當更多人選擇網購時,傳統商業的銷量或占比就會下降,進而商業地產價格就會降低,也就會影響到土地價格,如果地價下調,住宅價格理論上也就有更多下浮的空間。
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英國注冊公司]每一個環節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不過,有一條是一定的,隨著正常的商業競爭(既包括線上的電商,也包括線下的實體店之間的互相競爭)越來越激烈,價格對消費者就會更有利,商業服務也就會進一步提高。出現這樣的情況,對消費者不是有利嗎?何必太在乎有些店,不管它是電商還是實體店,競爭不過對手而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