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越來越重視商品市場的發展。日前,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促進內貿流通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加快商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制定全國公益性批發市場發展規劃,落實和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政策等。
而不久前在青島即墨召開的 [注冊BVI公司]“2014(第三屆)中國市場大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面對喜憂并存的商品市場現狀,我國的商品交易市場亟待轉型升級。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張志剛認為,商品交易市場改革突破、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要做好長期準備,打持久戰。
中國商業聯合會市場委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駱毓龍認為,中國商品市場的崛起,如臨沂市場、常熟市場等年超千億元交易額;義烏年近80萬個標箱的出口商品、年5400億元的銀行現金流量、年800億元的網商交易,還有年38%的國內市場交易,真可謂是繁榮一個市場,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強一方經濟。中國商品市場承生產之上游,啟第三產業服務之下游,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提供就業、增加收入、增加稅收,加大城鄉建設力度,繁榮區域經濟等。中國商品市場是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經濟載體。
張志剛分析認為,目前,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批發業態主要呈現出六種形式:一是工業企業自銷批發;二是國外品牌在國內的各種代理商;三是大型零售企業統一采購與分銷配送;四是商品批發交易市場;五是電子商務B2B的批發;六是專門從事商品批發的流通企業,即批發商。
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商品交易市場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總的來看,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相當多的市場仍處于數量擴張、粗放型發展階段,網絡布局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均衡,規模化、信息化、標準化、國際化程度不高,流通效率低,經營成本高的問題突出。
在商品交易市場建設方面,缺乏科學規劃,有的市場占地面積求多求大,盲目發展勢頭強勁,出現招商不足,“門前冷落車馬稀”的有場無市現象。
在商品交易市場性質定位方面,綜合類偏多,專業類不足,“同質化”趨勢嚴重,處于“一般化”甚至“邊沿化”狀況,發展前景堪憂。
在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方面,對其生產周期長、風險大、運距遠、全民每天消費的公益性認識不足,有的地方政府“菜籃子”建設的責任心不強。
流通企業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弱,在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大潮面前,束手無策,無所作為,轉型發展步履維艱等。
“我國經濟發展出現的新形勢,使商品交易市場建設面臨新挑戰。如何改革突破、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如何把科學的發展觀與科學的方法論結合起來,對不同地區、不同企業而言,沒有一成不變的商業模式,也不會有統一的答案。”張志剛認為,這就需要我們把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總設計和發展藍圖,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既搞好自己必要的“頂層設計”,也要繼續“摸著石頭過河”,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來。
在談到商品交易市場的路徑選擇時,張志剛認為,以下幾種正在成為趨勢的發展機遇和商業模式,值得行業重視。
一是農產品交易市場的公益性受到高度重視。借鑒美、日、歐發達國家管理農產品市場的經驗,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具有社會公益性。政府以多種方式積極參加公益性農產品重點骨干批發市場和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表明市場經濟體制更加成熟,給現有農產品交易市場帶來更加準確的市場定位,是各種所有制企業參與改建、擴建、新建時轉型升級的重要機會。
二是電子商務帶來革命性變革。電子商務以多種形態突飛猛進地發展,使商貿服務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單純做傳統商品買賣的企業正在改變傳統經營模式,加快功能轉變,體驗式消費快速發展,聯營返點式的經營方式幾乎走到了盡頭;買斷經營方式重現生機。實體經濟在加快電商化運營,網商交易平臺也在與物流等實體經濟迅速融合。今后將很難分出沒有使用電子商務的實體經濟,或者不與實體經濟結合的電子商務。
三是內外貿同時開拓,進出口雙向發展。從去年9月起,義烏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觸動靈魂的“‘雞毛換糖’再出發”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在統一思想、形成創新業、辦實業的合力基礎上,堅決打破對傳統路徑的依賴,深入推進貿易便利化改革和管理服務機制改革。去年實現出口182億美元,增長102%。
四是“無縫對接”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多渠道、少環節”一直是商業人的目標和理想,如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出現“無縫對接”的“零環節”。農超對接、農廠對接、產銷直供多種“無縫對接”形式的出現,市場建設者和經營者帶著數百位制造商走天下,在四川巴中市等地創建出“無縫對接”的批發新形式,形成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競爭力更強的批發市場新體制。
五是商品品牌快速成長,質量效益觀念更新。我國商品品牌在世界百強品牌中還是空白,但品牌意識正在覺醒,中國品牌大步走向世界的時代正在到來。品牌是商品中的精品,是質量效益的抓手。
值得一提的是,[注冊開曼公司]在此次以“聯合與創新——開創中國市場新局面”為主題的“2014(第三屆)中國市場大會”上,“品牌之旅”全國行全面啟動。
“中國市場的繁榮,呼喚中外的品牌商品入市。”駱毓龍表示,將用5年時間,用品牌之旅商品,對接中國1000個市場。讓千家市場通過品牌洗牌后,提升為真正的“中國品牌市場”,率先提升核心競爭力,為中國各區域市場的全面提升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