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黃金周的銷售數據雖不能全面反映零售業增長情況,但至少可反映出各區域市場消費的特點。自2月25日開始,各省市春節黃金周假期的消費品零售數據陸續公布,一起看看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
傳統零售增長難度加大
從全國范圍來看,[巴拿馬公司注冊]除夕至正月初六期間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共實現銷售達到6780億元,比去年春節黃金周增長11%,但增幅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
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基本保持了增長態勢,但增幅也有出現下滑的現象。
北京市商委公布的監測數據顯示,120家重點商業服務企業春節期間銷售同比增8.4%,低于去年同期8.5%。
上海市的零售業增長態勢較為強勁,據上海市商務委對該市17個區縣商務主管部門和百聯、良友、煙糖、農工商等4家商業集團公司聯合抽樣調查顯示,412家大中型商業企業,春節前、節中14天(2月11日至2月24日)共實現營業額149.78億元,比上年增長12.6%。
從業態數據分析上海市場,有如下特點:除便利店、連鎖超市業態受節日期間在滬市民市場消費減少因素的影響、銷售略有下降之外,專業、專賣店及線上購物,購物中心和大賣場均實現較大增長。
作為上海本土商業的支柱企業,百聯、農工商、煙糖集團和上海良友集團期間共實現營業額61.76億元,其中百聯集團銷售52.75億元,占全市抽樣節日銷售總額的35.2%;光明食品集團所下屬的農工商、煙糖集團公司和上海良友集團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84億元、1.77億元、0.40億元。
與北京上海的增長不同,廣州的百貨業增長遇到較大挑戰。廣州友誼、天河城百貨、東山百貨等九大百貨在春節期間銷售總額為5.298億元,同比下降11.26%。據了解,這是近3年來廣州百貨企業銷售總額同比首次下滑。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跌幅達到兩位數,說明廣州傳統百貨零售業遭遇電商等新業態的沖擊較大,消費環境出現較大變化,實體零售企業還沒有找到有效應對當前市場挑戰的有效對策。
杭州零售業今年春節期間出現下降,據杭州市商務委員會監測統計,春節期間(2月17日至23日)納入監測的商場、超市、家電通訊、餐飲以及酒吧、KTV、影院等47家企業累計銷售45.65億元,比去年降2.5%,降幅較去年春節有所收窄。
但杭州的百貨商場銷售較為冷清,銀泰系百貨各門店今年再次將閉店時間拉長到除夕至年初一連續兩天不營業。業內人士分析稱,這說明市場在變化,消費者在變化,商家也在變化,黃金周消費進入新常態。
大環境倒逼零售變革求生
從今年春節黃金周零售銷售的新常態來看,今年傳統零售業務的下行壓力大于去年,新業態的不斷出現將會迎來零售業的持續變革。
從宏觀以及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來看,房地產投資開發增速放緩、制造業過剩較為嚴重,受匯率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因素影響出口增長動力不強等,這些因素都顯示今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速可能會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下滑。
“目前經濟增速處于24年來的低點,經濟下行乃至通縮的風險加劇,央行寬松壓力加大。而隨著新股發行加速和公司債注冊制的推出,從資本市場到宏觀經濟的傳導渠道正在打通,掃清了貨幣放松的障礙,可期待進一步的寬松政策!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債券分析師姜超稱。
雖然央行在春節前派發“大紅包”,自2月5日起全面降準,流通商業界呼吁已久的“放水”如愿以償,但分析人士也指出,降準對貨幣創造和經濟刺激力度有限,節后降息的步伐應該會跟上。
從今年一些省市地區零售市場的消費變化可以看出,為了適應這種大環境的變化,零售企業在商品、營銷等方面也在采取著不同對策。
2月24日安徽省商務廳發布的春節消費數據顯示,54家省級重點監測企業實現銷售額14.1億元,同比增長17.6%。經初步測算,該省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億元,同比增長19%。據對各類商貿流通企業的監測數據測算,春節黃金周期間合肥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億元,同比增長13%。
在新春熱賣商品方面,主要集中在家庭式消費,手機數碼、兒童商品、應季服飾鞋帽、生鮮果蔬、煙酒飲料、休閑食品成為消費熱點;煙酒茶等禮品消費已明顯從往年的高端消費向平民化消費轉型。合肥重點監測的8家大型綜合商場共計實現銷售額2.08億元,同比下降1.2%。其中,合肥百大集團鼓樓商廈、安徽商之都旗艦店銷售額均突破4300萬元。
廣州市今年春節年貨食品消費更加注重實用性,[注冊香港公司]以餅糖類、煙酒類等為主,多用于新年探親、拜年送禮。友誼商場各門店進口餅糖類、果仁類、朱古力類、煙酒類等性價比高的“洋年貨”也比較受消費者歡迎。
在與一些零售企業高管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在一二線大城市中,零售業春節的銷售在由原來的高峰不斷逐漸向“新常態”的穩定客流方向轉變,三四線以及縣域市場的零售企業雖然依然會迎來較長時間的高客流、高銷售,但年后也會出現一段時間的淡季調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