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專題:
大學生就業
如今,大學生已經是遍地都是,再也不是八九十年代,上完大學就有了金飯碗的時代了。畢業就等于失業的幾率越來越大,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提上日程!反觀創業前景,我們進行討論。
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黨和政府的要求。早在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同志在他的講話中就從發展高等教育的角度,深刻闡述了進行創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李嵐清同志在這次會議的報告中更是從政策措施上提出支持學生創業:“要探索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有效途徑和相應的政策措施。通過政府設立小額貼息貸款,或借助社會風險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學生開辦、承包和改造企業,特別是小型科技民營企業”。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教育、人事等有關部門必須要全力以赴,解決好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和創業問題。 ——來源:《都市家教》2009年第1期供稿文/成強 張普強
高校健康發展的必然。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也是高校擴招繼續健康發展的要求。因為如果擴招后培養出來的大量畢業生不能順利地就業,將反過來制約擴招的發展,從而阻礙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邁進的步伐,要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其中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解決好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如果高等學校再按照過去的思路培養人才,以所謂的“適應性”來搶占現成的就業崗位,路就會越走越窄;若改變就業教育思維模式,樹立創業教育新理念,使高校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且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大學生自主創業問題分析
盡管有政府和學校等多方面的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之路并非暢通無阻。在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只有短短幾年的發展時間,大學生還需突破能力經驗、資金不足、社會觀念阻礙等方面的瓶頸。
創業大學生能力經驗不足。(1)經驗不足。首先,市場經驗不足。許多學生在設計產品開發項目時并不了解市場上的需求,或者主觀臆斷市場需求,或者悶起頭來一味地搞技術;他們通常難以得到第一手的市場信息,也就無從分析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這使得很多下大力氣研制的產品找不到買家,錯過了商業機會,甚至導致失敗。其次,社會經驗不足。大學生社會經驗的不足,常常使他們在剛開始創業時盲目樂觀,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而對于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的失敗卻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一旦在創業中遇到挫折和失敗,許多創業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2)綜合素質較弱。首先,缺乏管理、法律和風險投資知識。雖然多數學生在大學期間也學了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識,但對于人事管理、資金財務管理、物資管理、生產管理和市場營銷管理、經濟法、稅務、知識產權法等知識相對較為缺乏。他們創辦的公司也大都組成了自己的管理團隊,但公司的管理能力還是相當薄弱的。其次,綜合素質能力弱。一方面大學生在意志品質方面,自覺性、堅毅性、自制力和勇敢、果斷等不夠徹底。另一方面實踐能力、開拓、組織領導、協調協作、溝通和人際交往能力、創業、創造能力等有待進一步提高。
缺乏創業環境。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優惠政策。但是,大學生創業之路異常艱難,除了創業者本身條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為缺乏一個整體有序的創業環境。與外國成熟又完備的創業環境相比,我國現在的創業環境還不是很完善。在資金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創業教育與培訓、商務環境等各個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特別是政府職能還未完全轉變,政府官員服務意識不強。另外,傳統社會觀念阻礙也是創業環境不成熟的一種表現。我國傳統的社會觀念認為,考上了大學就是躍過了“龍門”,大學畢業之后理所應當去政府部門做公務員,或者去大公司作“白領”。而大學生在畢業之后自己開辦一個小的企業時,就會流言四起,認為是大學生個人的能力有問題,找不到工作,所以才進行創業的。
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對策分析
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首先,要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大學生要想在畢業之后比較順利的進行創業,就要在大學階段樹立創業理想,堅信創業理想能夠實現,從而為這個理想的實現而不斷的奮斗。高校需對學生進行創業培訓,讓他們在社會實踐、創業實踐等活動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正確認識社會的基礎上了解社會的需要,積累創業經驗,逐漸形成自主創業意識。其次,要塑造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進行創業的一個必要條件。創業活動是一項面臨嚴峻挑戰和壓力的創造性事業,必須具備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心理好的人,情緒穩定、性格開朗、人際關系協調、能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事業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潛能得以有效發揮,并善于根據新形勢適當地調控自己的身心狀態。最后,要培養創業所必需的綜合素質能力。創業是一個復雜而又艱巨的過程,它對創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創業者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商務、稅務、投資、法律知識、創業知識和專業知識等。另外,還必須培養一些獨特的創業素質,包括自立、自強、進取、意志、創新等,在思想上的獨立思考;在行動上獨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事途。再者,還需有合理的能力結構,包括實踐能力、開拓創新、組織領導、協調協作和溝通能力、創業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交往等能力。
要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目前大學生創業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規章制度還沒有健全或者落實,這就要求國家制定長期戰略和政策。各級黨委和政府需改善創業環境,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優化創業環境,指導和支持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一方面要開辟融資渠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金融支持。自主創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往往是資金的缺乏,畢業生跨出校門進行自主創業時他們根本沒有任何資金積累,這就需要政府開辟融資渠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門加強服務意識,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方便之門。要簡化手續,提供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進而形成全社會都來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氛圍。再者,政府、社會和學校的指導、支持和保護等一條龍服務應貫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前、中、后三個時期,積極有效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
要轉變社會觀念。大學生創業是一項開拓性的事業,需要來自各個方面的支持,尤其是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幫助。因此我們要打破那些認為“學而優則仕”、去大公司、政府機關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觀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尤其是大學生的父母應當敢于放手讓他們去實踐、去探索,在創業過程中,父母要關心他們的創業,保護他們的積極性。社會還必須提供一定的社會輿論導向,通過一些典型案例向社會廣泛宣傳,給予大學生輿論上的支持。在創業者遇到暫時的挫折時,要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他們,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
然而就業問題仍然需要解決,不是每個大學生都會去創業,那么大學生創業又成問題了!如今,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就業很難在近期解決。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而就業的崗位卻在減少,無疑給并不理想的就業蒙上了一層陰影。
畢業等于失業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其實,大學畢業后考研是一個不錯的出路,等過幾年,就業問題得到解決,到時候就業可能就會好一些。拿著高學歷,工作就會好找一些。
雖然現在的就業問題依然嚴峻,但是相信只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先找到一份工作,以后等待跳槽,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積累的工作經驗,能讓你找到跟回家滿意的工作。
車到山前必有路,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倒,給我們選擇的路有很多,我們年輕,我們怕什么,即使碰個頭破血流,我們可以從頭再來。加油!!我們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