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問題近年來愈發凸顯。2015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總量將達到史無前例的749萬左右,畢業人數再創新高,無疑又會迎來一個新的“史上最難就業季”。12月10日,教育部發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
“大學生創業”這個詞匯組合,[法國公司注冊]幾乎與“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同時進入公眾視野。這次教育部發文支持大學生休學創業,也是立足在提升大學生就業率語境下的機制創新。倘若創業成功,既能為社會創造財富,又免去千軍萬馬擠“就業橋”的場面,何樂而不為?退一步說,即使創業失敗,通過休學創業,大學生也可以獲得彌足珍貴的社會經驗。再回到學校,學習會有的放矢。在日后的職場競爭中,也能贏得先機。休學創業看起來很美。
問題是,創業不是玩大富翁,真正的創業是一次精神的洗禮、物資才智的比拼。對那些習慣于象牙塔、社會經驗幾乎為零的大學生而言,失敗的幾率遠大于成功。
“休學創業”政策是對“彈性學分”的進一步創新,旨在激發大學生創業潛力,從而緩解就業壓力。雖然政策目標是美好的,但僅靠教育部唱“獨角戲”,恐不能實現政策愿景。
創業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大學在校生想要創業,會面臨更多困難,有學業和創業的矛盾,也有資金、條件等限制。若要“休學創業”創出“新天地”,一方面高校需優化課程設置,完善檔案與學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國家應做好“頂層設計”,為大學生創業給予更多政策優惠與財政支持;同時,要在全社會加大“休學創業”宣傳力度,轉變“保守”的思想意識,力爭社會的廣泛認可。
此前有調查,我國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高達80%,可最后選擇創業的少之又少。這跟高校里成熟創業激勵模式匱乏不無關系。許多學生有創業念頭,卻無指導平臺、技術支持、融資手段,就連稀少的創業知識有的也是來自成功學書籍。
高校得展開創業相關的系統教學,不能只是“課程外”的零星創業指導。此外,應建立全方位的創業支持體系:整合師資、經費和課程供給(包括咨詢服務),并構建與外界的常態交流平臺,收集、分析校園內項目。正如有些人說的:高科技企業成長過程中,高校是最前端——新生企業的種子(創意、人才等)誕生地,股權投資則為“后援”。
休學創業所釋放出的政策信號,對大學生創業積極性將產生深刻影響。但基于創業的現實來看,引導遠比鼓勵更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從這次教育部發布的通知看,并非簡單意義上的鼓勵,還有著非常踏實具體的引導舉措,比如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比如要聘請創業成功者、企業家、投資人、專家學者等擔任兼職導師,對創新創業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此外,在資金、政策上也有一系列的支持鼓勵。
大學生年輕的血液、蓬勃的朝氣,以及篳路藍縷的拼勁,都是一個創業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其他年齡段的群體不能比擬的。
允許休學創業,有利于大學生自主靈活地掌握學業進度、選擇學習方式,對自己的人生作出更好的安排。那些有強烈創業意識的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特長,抓住時機,走上創業之路;那些習慣于“保姆式教育”的學生也能及早意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為今后適應社會、獨立打拼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此外,允許大學生休學創業,還可以有效改變以往被動就業、“啃老”等現象,推動大學生、家長及社會改變陳舊的就業觀。
若能充分調動大學生創業的積極能動性,將極大地發揮這代人應有的拼勁與干勁。創業“試錯”,萬一對了呢?就像馬云說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與休學創業相比,建立彈性學制其實更迫切、更必要。靈活的彈性學制,既可滿足學生對教育選擇的個性化、多樣化要求,也有利于學生獲取社會經驗。比如,可以選擇半工半讀,不耽誤學業而又獲得一次在社會上試水的機會;也可以可以提前完成學業,更快的擁抱社會。顯然,建立彈性學制更便于學生與社會漸進式接觸,是需要大力推進的一項改革。
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校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以政策保障了大學生“試錯”的權利,“給想創業的學生一個出路和一個退路”,即使創業失敗,仍然可以回到學堂繼續未完的學業。創業與學業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創業也不再是輟學才能完成的任務。
不過,話說回來,彈性學制可以有,[注冊意大利公司]休學創業仍需謹慎。人們的關注點總是更易于落到與就業密切相關的“休學創業”,但,唯有社會切實建立起適合大學生創業的軟環境后,休學創業才更靠譜兒。而看似平淡的彈性學制改革,意義似乎重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