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7月12日電 第五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正在此間如火如荼地上演。來自武漢的36號殘疾人選手宋忠橋在美發操作臺前,熟練地剪、推、修,一個短平男士發型很快成型“出爐”。
這位拄著拐杖、[法國公司注冊]貌不驚人的發型師,在武漢擁有4家美發連鎖店。因小兒麻痹癥致右腳殘疾,宋忠橋17歲開始學習美發技術。隨著技術精進,在政府和殘聯的幫助下,他開辦自己的美發店并逐步做大,目前共招有22名員工,其中14名殘疾人。他說:“只要能用心,殘疾人也能像正常人一樣體現自身勞動價值”。
第五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7月11日至12日在武漢舉行,850名殘疾人代表參加計算機、工藝美術、服裝、手工制作及生活服務等五大類24個項目的比賽。在他們所代表的中國8500萬殘疾人群體中,有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像宋忠橋一樣,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實現就業創業夢想。
相對于正常人,殘疾人群體因生理、智力等方面缺陷,充分保障其就業是一項世界性難題。據中國殘聯公布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農村還有超過1200萬殘疾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城鎮還有260多萬殘疾人生活十分困難。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本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批示指出,要進一步加強殘疾人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更多實用技術,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殘疾人就業創業的各項扶持政策,督促用人單位依法安排殘疾人就業,進一步加大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力度,兜住和筑牢底線,幫助每一個有條件的殘疾人實現就業創業夢想,通過勞動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將殘疾人就業全面納入國家計劃。中國殘聯、民政部等八部門共同印發的《關于發展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的意見》中,要求到2017年所有市轄區、到2020年所有縣(市、旗)至少建有一所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基本滿足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的就業需求。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為殘疾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就業創業空間。半年前,家住黑龍江哈爾濱的肢體殘疾姑娘顧迪,在網上注冊和接受培訓后,成為北京“眾志匯”網絡平臺的工作人員。每天在家坐在電腦前,數據輸入工作8小時,她的月收入就能保持在3000元左右,從超市收銀員成功變身為“居家白領”。
“眾志匯”網絡平臺負責人陳威鋼說,這個專門針對殘疾人就業的網絡眾包平臺,與物流、金融企業合作,將運單信息、金融票據等數據輸入分包,殘疾人工作者按量計薪,半年多就為3000多名殘疾人提供居家工作崗位,“互聯網就業,能讓殘疾人不受地域、出行條件限制。”
據中國殘聯、[注冊意大利公司]國家統計局今年初對3000萬名殘疾人實名調查顯示,在1500多萬城鄉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中,有超過40%的殘疾人實現就業。這項體現殘疾人就業水平的數據,目前與西方發達國家大體一致。
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表示,殘疾人能不能就業,前提和基礎要通過接受教育獲取文化知識,還要通過培訓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應當高度重視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爭取讓每個殘疾人都有一技之長,都有就業創業的能力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