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能夠提前探知3米內障礙物、集超聲波、萬向輪和GPS信號定位于一體的新型導盲手杖,90后“創客”李永乾憑著“盲人電子眼”項目,在上周舉行的青年創業創新全國總決賽上,讓現場風投“砸”下了560萬的意向投資,著實讓大家大吃一驚。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的興起,全國各地舉全力支持,打造濃厚創業氛圍,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群體也加入進來,試圖搭上這輛“順風車”。
□故事
90后“創客”瞄準盲人群體
22日上午,“中國創翼”青年創業創新大賽全國總決賽現場,90后小伙李永乾帶著團隊的創新項目“盲人電子眼”,爭取到了560萬的意向投資。他坦言,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他的預期。
在眾多的商業創業項目中,[
新西蘭注冊公司]他展示的公益創業項目的確亮眼。在不舍棄已有普通導盲桿的基礎上,為了解決盲人出行只能以觸碰感知物體的方式,他們團隊研發了能夠提前探知3米內障礙物的新型導盲手杖,遠遠超出了導盲桿的前瞻距離,也避免了盲人出行過程中發生不必要的碰撞。
2013年,就讀于河北工程大學信電學院研一的李永乾,準備報名參加學校的挑戰杯創新大賽。由于大賽要求,必須自己研發新產品,于是他開始出門“找項目”。
有一天,他看見一個盲人在大街上走,拿著導盲桿摸索,不小心碰了一下別人的車,引起了車主的不悅。發現這事后他就開始想,能不能做一個類似于“盲人手電”的東西,增加盲人出行安全。帶了4年創新團隊的李永乾還找來其他小伙伴商量,后來他們老師建議,先去調研一下市場,看看市場上對這塊兒到底有沒有需求。
李永乾和小伙伴們開始騎著自行車在街上轉悠,哪兒有盲人機構,就直接停車進去問。有許多盲人跟他們訴苦,一般桿只能探測半米多距離,有時經常被壓折。也因為行動不便,出門經常遇到脾氣不好的人,言語上對他們侮辱、嘲諷,他們變得不愛出門。
通過資料收集,采訪盲協副主席,李永乾團隊總結,盲人出行的最大困難就是,導盲杖距離短,缺乏有效定位。帶著這個問題,他們回校開始研究。
“瘋狂發明家”的公益設想
很快,李永乾和同校其他2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組成了導盲杖設計團隊。他們在導盲杖上試用了好幾種傳感器,有專門探人的,有專門探物的,發現最好用的還是超聲波,人和物都能探得到。
2014年5月,團隊做出了第一款樣品,并取名為“盲人電子眼”。盲杖桿集超聲波、萬向輪和GPS信號定位于一體。
項目采用聲音變頻提示和振動提示兩種方式幫助盲人感知前方障礙物信息,設立超聲波接收器,能夠使得盲杖感觸范圍一下子延伸到3米,在3米內就能告知盲人前方有無物體,有足夠時間使得盲人做出反應。同時,與北斗衛星公司進行數據合作,通過GPS定位,能夠使家屬清楚地知道盲人所處的方位,對于緊急情況救援很有幫助。
為了提高用戶體驗,他們將設計樣品送給盲人試用,聽取盲人意見,再回來反復改進。如今,經過三輪的研發,他們的產品基本上成型,可以作為第一代的產品進行推廣。
李永乾曾被一位投資人稱為“瘋狂發明家”,他參加過校內外各類創新創業大賽,設計過許多產品,有的失敗,也有的獲得過全國類獎項。
這次的“盲人電子眼”,前期他已經自籌了25萬,準備通過此次融資將其正式啟動,與地方政府、殘聯和社區合作,免費贈送1000根樣品。他也構想,將盲人電子眼投保,殘疾人只要使用他們產品遇到問題,就可以賠付。
公益創業也需市場檢驗
一路過五關斬六將,“盲人電子眼”項目從學校走向了全國。雖然當天在青年創業創新大賽總決賽上第四個出場路演,卻最終獲得了現場12家風投機構共計560萬的意向投資,這個數字對于目前還是學生的李永乾來說有些出乎意料。
但他坦言:“10月15日是國際盲人日,[
注冊塞舌爾公司]今年中國的盲人數量已經突破1700萬了,而關注這個市場的人非常少,盲人這個弱勢群體應該受到關注!
他認為,公益創業和商業創業應該同等重要。將平時學到知識貢獻給創業項目并學以致用,是對自身一次很好檢驗!巴ㄟ^創業能夠使得特定弱勢群體得到幫助,也使得我格外幸福。當然,選擇公益創業,并不意味著不計成本,也會將一定經濟效益涉獵其中!彼f,這個市場非常龐大,項目后續研發以及投入則可能需要更多資金,大賽結束后,他們想通過不斷融資來推動這個項目進展,這樣項目的公益性也能較好地實現。
雖然只是一名90后在校研究生,但李永乾很清楚一點,市場不會因為是公益創業而對創業者特殊對待,公益項目同樣需要接受市場檢驗。
□背景
“雙創周”助力大學生創業
“雙創”一詞來源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公開發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他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每到一地考察,他幾乎都要與當地的青年“創客”會面,希望以此激發民族的創業精神和創新基因。
而國務院決定從今年起設立“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簡稱“雙創周”),每年10月選擇一周,舉辦“雙創周”活動,今年選在了10月19日至23日進行。
像李永乾及團隊“盲人電子眼”這樣的項目入圍青年創業創新大賽總決賽后,可享受大賽合作機構提供的創業創新公益
基金支持、全方位的創業培訓輔導與優
□說法
公益創業要做到“有名有實”
作為場上為數不多的公益創業項目“盲人電子眼”項目的意向投資方,風投機構財商
財富金融集團作為12家風投機構中的代表與李永乾簽訂了投資意向100萬元人民幣,希望推動項目前期啟動。
胡林峰是財商財富金融集團創始人。他表示:“之所以選擇‘盲人電子眼’項目投資,項目具有商業價值是一定的,但背后的更多公益價值不能忽略,通過商業手段融資來更好推動公益創業項目發展,這樣能夠使得公益創業項目可操作性更佳,可持續發展性更強!
作為專業性投融資機構,胡林峰創立的財商財富金融集團已與國內眾多社會組織建立起合作聯系,并利用商業機構的專業手段幫助慈善機構進行融資。
他觀察看來,目前一些“雙創”項目更多有名無實,大多打著創業旗號,項目并不具備實操性。
“民政部門在各地建立起的社會組織孵化器,更多提供一個辦公場所和一些基本團隊啟動資金,但作為公益機構更多還是希望得到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來支持機構長期發展。對于一個剛開始的機構,即便有著好的公益想法,向社會融資也不是一個簡單事情。這樣一來,注冊為社會組織的機構為了自身持續發展不得不進行融資,而有一些為了迎合融資,就改變了機構的公益宗旨,最終變為打著公益名義的商業機構,有些甚至幫助旗下機構銷售產品,這就變成了一個公益圈的圈層營銷和人脈營銷,完全偏離了公益的方向。”胡林峰表示,公眾對于公益項目使命、籌資人的信任,以及籌資技術的認識,可能還需要一個過程。
公益組織有待提供更多扶持
日前發布的《中國公益組織助力青年創業研究報告》顯示,在助力青年創業的公益力量中,基金會是主要的組織類型。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共有127家機構助力青年創業,其中基金會占比78%;民辦非企業單位等機構占比13.4%;企業成立的創業型專項基金及其發起的青年創業計劃,占比為8.6%。
《報告》顯示,在助力青年創業的基金會中,公募基金會占比略高于非公募基金會。地方性公募基金會的數量遠遠高于全國性公募基金會,說明地方性的慈善組織對青年就業創業的關注度相對較高。
研究還發現,我國開展青年創業類公益項目的基金會數量為99家,僅占全部基金會的2.2%。
數據表明,在我國當前的公益慈善組織中,以促進青年就業創業為業務范圍的組織數量是極少的,就業創業議題還未得到公益領域的充分關注,青年創業項目在基金會的公益項目中仍處于比較邊緣的位置。
另一方面,也說明在青年就業問題持續嚴峻的形勢下,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使命的公益慈善組織,應更多地回應促進就業的巨大社會需求,公益組織在解決青年就業問題方面可以有更多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