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為外資獨資醫療機構打開大門,但直到政策公布9個多月后,才迎來了第一家實體性外商獨資醫療機構。
7月22日,德國阿特蒙集團、[香港公司注冊]銀山資本與上海外高橋(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三聯發展有限公司和外高橋醫保中心,就設立上海自貿區阿特蒙醫院,共同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在簽約儀式上稱,現在已有多家外資醫療機構正在接觸,此次簽約只是一個開始。
阿特蒙醫院項目兩大投資方之一是阿特蒙集團,在德國本土運營8家醫院和5家養老機構,另一投資方銀山資本則是奧地利和德國某家族在香港設立,用于投資中國高端健康城社區項目的公司,業務包括基金管理、健康管理和開發管理等。
根據框架協議,阿特蒙醫院初定落戶于外高橋,緊鄰外高橋醫保中心。項目計劃占地面積約1.03萬平方米,下設七大醫療中心,將會根據市場需求情況、醫院經營狀況分期推動。
自去年至今,外資醫療機構在自貿區內已經兩次松綁。2013年9月《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提出,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療機構。
今年7月1日,[香港注冊公司]上海自貿試驗區推出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新31條”措施中,又取消了外商投資醫療機構投資總額不得低于2000萬元的最低限制。這也有助于診所而非醫院在自貿區的設立。
上海外高橋集團總經理舒榕斌對記者表示,阿蒙特作為第一家外資醫療機構,各方會共同會診,把這個項目盡早落地。
外高橋醫保中心主任張嘉瑞說,目前外資獨立醫療機構在自貿區仍有三大瓶頸,分別是外籍醫師注冊、高端設備引進、國際商業保險的對接。
根據《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暫行管理辦法》,外籍醫師在華只能從事不超過一年期限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業務活動。張嘉瑞說,阿特蒙醫院將會帶來20~30個外籍專業醫生,既然醫院將要長期設立在自貿區,就要給外籍醫生進行長久性的注冊。
另外,在高端設備的引進上,一些甲類設施引進需要國家層面的審批。雖然一些進口設備自貿區可以給阿特蒙醫院免稅的優惠政策。但是,舒榕斌說,一些藥品或者耗材的進口,還需要有關部門具體來做工作。
而對于國際商業保險,[注冊美國公司]張嘉瑞說,要按照國際的運行方法,把國際商業保險放進來。“這樣結算就很便捷,其實就像我們拿醫保卡看病一樣方便,這需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