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深化“放管服”改革有了詳細施工圖。8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圍繞簡政放權、公正監管、優化服務等方面列出67條具體舉措。
根據《方案》,今年9月底前將公布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修訂形成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縮減清單事項,以服務業為重點試點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同時,《方案》還提出了壓減許可、證照分離、開展降低融資收費專項清理等具體舉措。
大道至簡,政簡易從。“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關鍵舉措,也是當前實現‘六穩’、辦好我們自己的事的重要舉措。” 在今年6月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
放寬準入+證照分離
從2016年試點到2018年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去年12月印發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大幅縮減了177項管理事項,具體管理措施減少了288條。
不過,李克強在上述會議中指出,“清單事項仍然偏多,清單之外的障礙也還不少。現在中央和地方層面設定的行政許可中,還有不少是不必要的”。
目前,《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包括“禁止準入類”和“許可準入類”兩大類事項共151項、581條具體管理措施。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6月28日曾表示:“大力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今年要把工業生產許可證種類再壓減一半以上,中央層面再取消下放50項以上行政許可。做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9年版)》修訂工作。”
以上提法在國辦發的《方案》中均有所體現。在25條瞄準推動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的具體舉措中,涉及到今年9月底前修訂形成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及今年底前研究提出50項以上擬取消下放和改變管理方式的行政許可事項。
再如,在壓減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上,《方案》明確,9月底前將發證產品種類從24類壓減至12類以內,10月底前將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再壓減30種以上,同時還將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與政府部門徹底脫鉤,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檢驗檢測認證市場。
準入松綁后,還需要為市場主體鋪好路。李克強指出,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準入不準營”的情況依然存在。企業拿了營業執照以后,往往還有很多證件要辦、不能馬上開業。他強調,這幾年推行的“證照分離”改革,對解決這個問題是有成效的,下一步要繼續推進,重點是“照后減證”。
對此,《方案》提出,要進一步壓減企業開辦時間,2019年底前壓減到5個工作日以內,有條件的地方要壓減到3個工作日以內。
同時,2019年底前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啟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工作,將中央層面和地方層面設定的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全部納入改革范圍,通過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等四種方式分類推進改革,2020年下半年在全國推開。
“雙隨機、一公開”全覆蓋
既要放權,又要管好。創新監管方式,也是此輪改革的重點。在2018年重點任務完成的基礎上,2019年的《方案》更為具體且有針對性。
近幾年,隨著“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的推行,執法效果有了明顯改善。不過,由于部分地方監管部門擔心因未抽查到的市場主體出問題被問責,一邊搞“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一邊還在堅持傳統的巡查監管,加重了企業負擔。
對此,《方案》明確,以市場監管總局牽頭,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和工作機制,推動日常監管“雙隨機、一公開”全覆蓋。并要求,2019年底前對現有涉企現場檢查事項進行全面梳理論證,通過取消、整合、轉為非現場檢查等方式,壓減重復或不必要檢查事項,著力解決涉企現場檢查事項多、頻次高、隨意檢查等問題。
《方案》還提出,有關部門要分領域抓緊制訂全國統一、簡明易行的監管規則和標準,并向全社會公開。抓緊清理規范和修訂完善那些邊界寬泛、執行彈性大的監管規則和標準。
不過,隨著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的監管仍有待探索。對此,《方案》重申將堅持對新興產業實施包容審慎監管。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營商環境中心主任劉哲表示,平臺經濟的發展特點與傳統產業有著很大不同,支持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要有針對性的新舉措。平臺經濟技術含量高的同時,也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需要構建一個友好的監管環境和營商環境,激發創新活力。監管不能簡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需要給予一定的政策容忍度和適當的試錯空間。同時,提升監管的效能和前瞻性,營造一個包容有序,又充滿活力的發展環境。
目前,《方案》提及的“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已于上周出臺。《方案》表示,將放寬新興行業企業名稱登記限制,完善互聯網平臺企業用工、靈活就業人員相關政策,加強政府部門與互聯網平臺數據共享,2019年底前建成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電子證照共享服務系統。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9月底實施
放管結合,服務優化。李克強在“放管服”會議上指出,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努力方向。
“必須看到,我們與國際頂尖營商環境仍存在一定距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在當前國際經貿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要提高國際競爭力,必須在“放管服”改革上有更大突破、在營商環境改善上有更大作為。
根據《方案》,目前正在征求意見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有望于9月底前公布實施。國家發改委法規司近期曾召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征求意見專題會議,聽取地方和有關人士的意見建議。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立峰說,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是吸引力、競爭力,更是創造力、驅動力,要鼓勵各地各部門從實際出發開展差異化探索,推出更多各具特色的創新舉措,同時要強化責任擔當,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努力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統一。
對此,《方案》也表示,要進一步加大向地方放權特別是綜合授權的力度,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推進改革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地方的立法實踐看,目前已有天津、遼寧、吉林、山東等不少省份在推進地方性營商環境法規的制定工作。
此外,《方案》還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壓減水電暖等公共服務辦理時間等具體舉措。包括: 2019年底前首批推動10種高頻電子證照全國標準化應用和互信互認,推動100項以上政務服務事項在各省內和跨省實現“一網通辦”;2019年再新增拓展1000項共享數據,將直接關系到企業和群眾辦事、應用頻次高的數據優先納入共享范圍,滿足30項以上全國普遍性高頻政務服務事項的數據共享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