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森資產管理認為,根據市場的普遍預期,今年內地企業盈利有望增長15%,但MSCI中國指數市盈率只是11倍,反映估值并不昂貴,在利率和通脹趨升下,銀行、保險及個別零售股可望受惠。中資地產股也值得參與,加息對企業資產負債表影響應該不會太嚴重,因為上市企業較容易通過供股或發債獲取資金;此外,由于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看好大型石油及水泥、煤炭等原材料股。
伴隨著匯豐控股等權重藍籌的相繼放榜,困擾了港股近4個月的資金流出問題,終于出現扭轉跡象,而海外基金也一改此前悶聲拋售新興市場股票的作風,再次高調唱多中資股。
在資金紛紛涌港炒藍籌業績的推動下,恒生指數昨日放量大漲1.4%,收報23338點;受到海外機構追捧的中資股更是表現出色,國企指數收報12504點,漲幅達1.9%。市場總成交回升至817億港元的較高水平,較前一個交易日放大近兩成。
近期困擾港股的資金流出問題,在近周流出額持續減少后,本周開始出現回流香港的跡象。
花旗資金流向報告顯示,截至上周三止的一周,從新興市場股票基金流走的資金,由前一周的54億美元,減至19億美元,亞太股票基金的贖回情況也出現緩解。雖然最近一周的數據還未發布,但觀測港匯可以看到,昨日盤中美元兌港元出現明顯回落,至記者發稿的19點30分,美元兌港元匯價已從早盤7.7939的高位跌至7.7890附近。
國泰君安(香港)首席策略員蔣有衡認為,從去年11月開始的資金從新興市場轉向美國發達市場的趨勢應該已基本告一段落,資金重入股市將推動今年跑輸大市的中資銀行股等權重板塊出現一波行情,中資地產股、持續跑輸的醫藥、消費等行業也有機會。
摩根資產管理基金經理葉義信也認為,美國經濟復蘇較預期樂觀導致資金流回發達市場,但從長期來看,美股估值并不便宜,經濟增長又不及中國強勁,加上亞洲多國政府已采取措施對抗通脹,一旦投資者認為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可控,而估值又相對吸引,資金將迅速回流新興市場,而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無疑是最好的避風港。
不僅是資金開始回流香港,之前一直在拋售新興市場股票的基金公司,最近也掉轉了矛頭,開始唱多中資股。
在全球管理著逾1000億美元資產的投資機構亨德森資產管理近日發表報告認為,短線波動是中資股的入市良機,建議捕捉受惠未來5年中國經濟增長及結構性改革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