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場人士認為,由于港元和美元掛鉤,造成了港元債券市場并不發達,香港上市公司更愿意到流動性更強的美元市場發債融資,這對企業來說匯率風險較低,聯系匯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港元債券市場發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目前,在A股遠低于H股股價的情況下,多家金融企業采取了赴港增發“補血”的策略,而在內地市場的融資,則更多采取發債方式。
今年2月26日,民生銀行(600016.SH,01988.HK)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了該行新增發行H股方案的議案,H股發行總量不超過16.5億股,占目前民生銀行H股總股數的40%,募集資金在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補充核心資本;3月14日,民生銀行公布將于3月18日發行兩品種總計不超過100億元固息次級債券,民生銀行此前A股每股4.57元的定向增發計劃備受質疑,最終被上述計劃取代。
而今年2月21日,光大銀行(601818.SH)發布公告稱,擬向境外投資者通過公開發行及國際配售的方式,發行不超過120億股H股。就在昨日晚間,光大銀行公告稱,上述H股發行方案已經獲得股東大會通過。
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曾表示,H股上市除了用于補充銀行資本金,也是光大集團“走出去”的重要一步,光大集團旗下多家子公司在香港均有業務,易形成聯動效應。
此前,農業銀行(601288.SH,01288.HK)以及興業銀行(601166.SH)都公布了發債計劃,分別發行次級債500億元和150億元。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認為,由于H股股價較A股更高,因此選擇在H股發行股本,金融企業能夠獲得更多資金;另一方面,由于美國持續的低息環境,美元或港元債券對投資者來說并沒有太大吸引力,而人民幣債券相對來說息率更高,也有升值潛力,更容易獲得投資者青睞,這就造成了金融股傾向于在內地發債,而在香港發行H股。另外,配股的方式對所有股東來說都比較公平,因此適合在兩地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