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黑池”交易至今占大市總成交不足2%,但參考其它市場經驗,這種交易足以改變市場生態。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今年5月訂出相關的監管原則后,香港將收緊“黑池”交易的匯報要求。據了解,港交所(388)擬建議公開每天的“黑池”交易總額。
黑池交易須加ALP
今年2月起,“黑池”交易要加上“ALP”(Alternative Liquidity Pool)標記,港交所負責收集交易數據,然后由證監會匯報,惟數據不向外公布。據悉,為增加這類交易的透明度,港交所研究,公開部分交易數據,例如每天“黑池”交易總金額。按8月份每天平均成交金額788億元計算,假設2%來自本港約13個“黑池”,即約15.76億元。
IOSCO 5月份發表有關監管“黑池”的原則時強調,監管機構有責任讓這類交易公平、有序和有效率地進行。根據報告在交易后(post-trade)透明度的部分,主要市場都要求“黑池”交易向監管機構匯報,但向外公布資料的要求各異。
在加拿大,合計的交易數據會通過訊息供貨商發布;美國的金融業管理局(FINRA)會公布所有交易數據;歐洲《金融市場 工具指令》(MiFID)還會公布進行個別交易的“黑池”名稱。
上月匯豐擬推出的散戶“黑池”最終胎死腹中,主要由于政府擔心這將加速市場分割(fragmentation),削弱所有投資者公平地獲得訊息的權利;增加“黑池”交易前、后的透明度,可以緩和市場分割的問題。
投資評論員David Webb建議,仿效美國成立非牟利的組織CTA,收集所有相關交易數據,同時,不同“黑池”所標出的交易指令應統一。
大幅縮短匯報時限
除了公開“黑池”交易總額,據悉,港交所計劃大幅縮短這類交易完成后的匯報時限,由現在15分鐘減至1分鐘,至于其它交易所參與者進行非交易所的交易(off-exchange transactions),則不受影響。
目前全球多個市場,包括澳洲、日本、新加坡、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及西班牙,都要求“黑池”交易完成后立即匯報,相比之下,香港的15分鐘時限非常寬松。
有“黑池”供貨商認為,一向采取立即匯報的措施,故收緊匯報要求不影響營運;但另一些供貨商則反對這樣做,原因是投資者為免震蕩市場而利用“黑池”交易,縮短匯報時限是與“黑池”的意義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