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行股東變相繳60%股息稅
中資企業派息,股東要被征稅10%。不過,中資企業若派發紅股,股東同樣要按賬面值被征稅10%。交行(3328)去年大減末期股息80%,至每股0.02元(人民幣.下同),并首次派發紅股,比率為每10送1。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就此撰文指出,交行股東所獲派息和紅股合共被征稅10%,根據紅股每股面值人民幣1元計算,股東實收股息僅每股0.008元,即變相繳稅60%。
今年8月,國家稅務總局下發《關于修訂征收個人所得稅若干問題的公告》,明確股份制企業在分配股息、紅利時,以股票形式向股東個人支付應得的股息、紅利(即派發紅股),應以派發紅股的股票票面金額為收入額,按利息、股息、紅利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David Webb表示,交行股東每10股獲派發1股紅股,按照每股賬面值人民幣1元計算,即每持1股獲派0.1股,繳稅10%,對應每持1股就須上繳0.01元;瑞豐注冊香港公司同時,股東獲派末期息每股0.02元,亦須繳稅0.002元,共計繳稅0.012元,相對于股息0.02元,其稅率等于60%,股東實收股息現金僅0.008元。
雖然紅股是免費派送予股東的股份,但若剔除股價因素,派發紅股會攤薄每股盈利、每股派息,故投資者并未必得利。以交行為例,若不派發紅股,股東實收九成的每股派息,即0.018元,但扣除紅股稅費后,股東實收僅四成的每股派息。
對交行而言,改派紅股以留存盈利,可以避免核心資本不足,對公司利好,但對于本港投資者而言,改派紅股顯然“冇著數”。
評論:作為較國內A股成熟的證券市場,港股并不存在類似于國內A股的“填權行情”,派發紅股對于上市公司總市值影響有限,投資者難于從紅股中受益。現時國內對于派紅股亦收取10%的個人所得稅,對港股投資者極不公平,的確需要調整紅股稅收政策,而屬于所有居民企業(Tax-Resident Enterprises)的上市公司,亦應當避免選擇派紅股。
2 期指結算日打風740億不能平倉 涌10月對沖
期指結算日歷史性首次遇上臺風侵港,港交所(00388)咨詢證監會后,決定將結算日順延至今天。但9月期指、期權卻受合約條款所限,最后交易日維持昨日,令最少總值逾740億元合約今天不能平倉,被迫“焗賭”等結算。
有市場人士提醒,由于今日不能平倉,持有期指及國期9月份合約的投資者,可能一窩蜂買賣10月份合約對沖風險;個別藍籌股股票期權的投資者,亦可能大手買賣10月期權以至正股對沖,或令本已風高浪急的市況更添波動。
港交所發言人接受查詢時解釋,9月份合約的最后交易日未能順延,主要由于合約條款有訂明,不能隨意改動;另外,期貨交易系統亦就每份合約預設最后交易日,日期過后系統會自動刪除相關合約,即使調校系統,亦并非所有參與者的系統可配合。
港交所網站初步統計顯示,截至周三,9月份恒指期貨未平倉合約近5.5萬張,以每張合約值約90萬元計,合約總值約490億元;9月份國期未平倉合約逾5.2萬張,合約總值近243億元。連同小型期指及小型國期,單計9月份指數期貨合約總值已近742億元。
中銀國際董事總經理黃仲文亦認同,若持有9月份期貨、期權的投資者今日未能平倉,只好選擇以買賣10月期指對沖風險。但他相信由于大部分9月持倉已于結算日前轉倉10月,相信對沖盤對大市影響未必很大。
評論:期指結算日首次遇臺風休市,9月期指結算日延至今日,但盤中9月期指無法交易,對沖盤或涌現。唯昨日歐、美股市有所反彈,恒指波幅料有所收窄,或將減少對沖盤交易量及其影響。整體而言,受美國勞工與次季經濟數據,歐債危機在德國通過支持擴大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后,憂慮有所減輕的情況下,加上三季度最后交易日的“櫥窗效應”影響,港股周五料將有不錯表現,但后市仍需謹慎。
3港股今季挫兩成 市值失4.36萬億
今年以來恒生指數跌多升少,第三季港股更是步入尋底之旅。歐美債務危機未除,以及憂慮環球經濟下滑等,均進一步加劇市場悲觀情緒,于第三季尾,恒指一度跌穿17000點關口,以周三恒指收市指數計算,全季大跌近20%,是2008年(當年爆發金融海嘯)第四季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季,主板市值蒸發4.36萬億元。
總體來看,第三季港股整體以震蕩下行為主,季內出現了兩次橫行后急跌的情況。恒指自從于7月8日高見22835點,隨后一個月處于橫行。8月初美國信貸評級歷史性地被降低,恒指于短短六個交易日內急瀉逾3300點;在歐債問題困擾下,9月初港股再展另一跌浪,9月26日恒指曾一度跌穿17000點關口,低見16999點,為2009年6月以來新低,全季高低波幅近5400點。截至本周三恒指收報18011點,即第三季恒指累計下跌4387點,跌幅達19.5%。今年首9個月港股已累積下跌21.8%。
恒指成分股中,只有4只于第三季逆市上升,中移動(941)為表現最好的藍籌股,季內升近7%,聯通(762)漲5.87%。公用股電能(006)及中電(002)防守力強,皆升超過2%;表現最差的是思捷(330),季內跌幅超過60%。
投資市場人心膽怯,9月各類板塊輪流遭洗倉,少有漏網之魚。在恒生綜合指數內市值超過100億元的190間公司中,根據本報的“信號”系統統計,第三季金屬股為表現最差行業,領跌的股份包括江銅(358)、中鋁(2600)及紫金(2899),跌幅均在40%左右。上半年曾獲追捧的建筑水泥和賭業股等,第三季成洗倉主要對象,中國建材(3323)跌逾50%,海螺(914)跌35%,澳博(880)跌16%,美高梅(2282)跌18.3%。
評論:三季度港股受外圍經濟形勢不佳影響,大幅下挫超兩成,部分二、三線股票股價更是一度跌至08金融危機時水平,港股可謂災情嚴重。展望四季度,鑒于現時美國經濟整體仍偏弱,而歐債危機難于徹底解決,后市或繼續發酵,加上國內在通脹以及外圍經濟或陷入衰退的影響下,調控陷入兩難,四季度港股面臨的外圍經濟形勢仍然難言好轉,后市表現亦難樂觀。
4長假資金緊 滬股短期弱
內地股市在“十一”黃金周前表現低迷,上證指數昨再創15個月來收市新低。今天將是長假前A股最后一個交易日,從月初至今,滬指已累跌近7.9%,意味9月或是今年表現最差的一個月。有市場人士認為,目前市場資金緊張,但官方仍批準多只大型新股上市抽水,相信弱勢短期內難扭轉。
內地股市在周三(28日)創下近15個月收市新低后,昨仍未止瀉,上證指數昨早段低開后,一度再跌近1.4%,低見2358點,最終收報2365點,跌1.12%,再度改寫15個月來新低紀錄。由于市場憂慮中國經濟前景,資源股成為跌市重災區,紫金礦業(滬:601899)跌逾4%、海螺水泥(滬:600585)亦跌近3.9%。
今天是A股在黃金周前最后一個交易日,之后金融市場 要到10月10日才復市。東北證券分析師沈正陽指,長假前流動性緊張,但沒有能逆轉市場信心的消息,現時市況已“沒甚么好說”。
雖然市況疲弱,但中國證監會仍批準多只大型新股上市,飽受市場批評。其中趕在假期前招股的中國水電(滬:601669)在縮減招股規模后,昨宣布以每股4.5元人民幣的下限定價。至于中交股份、陜煤股份,上市申請已獲批準,或在長假后招股。市場亦傳聞,新華人壽的上市申請將在長假后,于中港兩地同時闖關,爭取年內以A+H方式上市。
評論:在歐美整體經濟形勢不佳,國內通脹形勢仍然嚴峻的情況下,十一長假前,國內A股投資者相對謹慎,入市意愿相對較弱,周五國內A股料難有較佳表現。
5 人民幣罕現連續兩天跌停
人民銀行與市場力量就人民幣幣值正在角力,人民銀行連續兩天把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定在1美元兌6.36元人民幣范圍的水平,企圖穩定市場軍心,顯示人民幣升勢持續。但在經濟硬著陸風險升溫之下,投資者看淡人民幣,市場沽盤不絕,人民幣匯價連續第二天觸及交易下限跌停板,昨天收市報6.3974,單日跌幅0.05%。
人民幣收市價已經是連續第7天低過中間價開價水平,顯示投資者看淡人民幣,與中央看法不同。星展香港高級經濟師梁兆基表示,內地繼續定出較高水平的中間價,是要向市場顯示,中央對人民幣采取漸進升值的意向沒有改變,“但收市價可以肯的是,沽出人民幣的投資者多過買入。”東方匯理高級策略師張淑嫻同意這說法,并指即使前一個交易日人民幣跌勢不如預期,中央亦可藉提高中間價,控制匯率的走勢。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天早上定出中間價,而每日的人民幣交易范圍,都是在中間價上下0.5%之內。昨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位定在1美元兌6.3665,雖然較周三創新高的6.3623有所回調,但與市場主要成交區間相比,仍高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