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港續走資 中國基金吸4億
清明及復活節假期交替,中港股市上周表現相對平靜,但資金流向出現微妙變化。中國股票基金扭轉走資,上周錄得約5,600萬美元(約4.37億港元)資金凈流入,港股基金則走資近1億美元(約7.8億港元)。[注冊英國公司]
環球股票走資放緩
據美資券商Jefferies資料顯示,環球股票基金幾乎全面走資,中國基金基金是少數吸資地區,截至上周三(4月4日)止一周,吸資達5,600萬美元,同期MSCI中國指數約升1.1%。不過港股基金連續走資2周,上周走資9,900萬美元,兩周走資合共2.34億美元(約18.25億港元)。亞太股票基金亦連續走資兩星期,合共18.35億美元(約143.13億港元);上周走資占14.3億美元(約111.54億港元),顯示資金趁3月月結及季結獲利離場。
從資產類別來看,環球股票上周走資18.6億美元(約145.08億港元),較對上周走資金額44.05美元(約343.59億港元)大幅減少。商品市場及貨幣市場上周分別走資1.48億美元(約11.54億港元)及147.45億美元(約1,150.11億港元)。
評論: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正不斷的趨向放緩,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看法偏向負面,給股市帶來的影響必然也是令股指繼續上行的動力缺失,以及資金的出逃。不過危中同樣會存在機會,各國應對經濟放緩的對策亦會隨著經濟的疲軟而出現,寬松的環境給經濟帶來的支撐或許將為今后的增長提供更多的動力。
2、解讀財司撰文 遏樓市不手軟[注冊BVI公司]
業界估政府換屆 并無重大措施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前天(8日)再警告,若樓市升勢令港府不安,就會出手。消息指,曾俊華一直希望樓市「軟著陸」,但近月的升勢,令他認為要出口提醒,不要以為現屆政府只剩下不足3個月任期,就會對樓市放軟手腳。
可是,市場卻普遍解讀,曾俊華是「出口術」居多,在下屆政府前,政府對樓市可以再出的招數不多。
港府消息人士表示,曾俊華是真的十分關注樓市過熱,及有關的系統性風險問題,因此他最近一直不斷與有關人士會面,討論及監察相關情況;雖然現屆政府任期只到6月30日為止,但政府在樓市問題上,不會放軟手腳。但消息人士強調,這不等如港府在短期內、甚至明天,便會出手穩樓市。
評論:香港的房地產市場似乎一直都面臨著嚴峻的狀況,地少人多帶來的效應就是樓價的高企,居民生活壓力的巨大,但是這樣的狀態一時間是難以改變的。香港地產類股份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都不是很理想,如果政府再出面加大對樓市的遏制力度,或許這些地產類股份又將再遭洗禮了。
3、內地通脹再升溫 料不成趨勢
券商﹕存款準備金率會再降[注冊開曼公司]
內地通脹在2月創下近兩年新低后,3月受蔬菜價格推動略見回升。國家統計局昨天公布,3月居民消費價格(CPI)按年上漲3.6%,高于市場平均3.4%的預期。不過,同時公布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兩年來首現負增長,按年下跌0.3%。業界人士認為,蔬菜價格暴漲僅為季節性因素,通脹仍呈現穩步下行趨勢,短期內政府首要經濟任務仍為保增長,貨幣政策放松方向未變。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3月食品價格按年上升7.5%,貢獻CPI上漲幅度約2.39個百分點。其中,蔬菜價格按年上漲20.5%,成為通脹回升的主要兇手,惟豬肉價格按年增幅續落至11.3%,按月更下降4.8%,降速較2月進一步加快,顯示「豬通脹」受到控制。此外,雞蛋、鮮果價格按年按月均呈現雙跌趨勢。
評論:3月份的CPI整體水平出現反彈,也屬合理現象,國際能源價格的上漲以及季節性因素是物價攀升的主要推手,而這樣的現象可持續性卻不強。通脹的整體趨勢還是在回落,這對于內地政策面的進一步放松有力,只有將通脹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水平之內,政策上對經濟所形成的支撐才能充分的發揮作用。
4、溫總矢言破銀行壟斷 官員揭中央思路
國企改革加速 政企徹底分家
內地汽油市場被國有大型油公司壟斷,早前油價再漲,電視臺記者進行街訪,受訪男子反問「我可以講粗口嗎」,該段視頻在網上瘋傳。國企壟斷已引起中央關注,總理溫家寶在沿海調研時直言,中央已統一思想打破銀行壟斷。
如何改革國企引發激辯。著名經濟學者張維迎提出國企應私有化,將股票分給老百姓;但有專家指若貿貿然將國企私有化,反令國家資產流入部分人手中。中央主流意見認為,國企改革應公眾化、市場化,首要切斷國企與政府財政關系。
在今年A股剛公布業績的1,215家去年有盈利的公司中,賺錢能力前十名的上市公司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石油、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中國石化、交通銀行、中國神華、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其中除民生銀行外,全部都是國企。
國企賺大錢,并非因經營得法。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教授梁小民指,國企和政府結合在一起,是靠政府的權力賺錢,而且依靠特權控制了國民經濟的最關鍵行業。
評論:國有企業壟斷地位不破,對于民企而言永遠都是一種無法擺脫的束縛和壓力。打破這種壟斷格局,對于經濟的發展,行業的競爭,企業的質素的提升都會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對股市而言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5、歐債危機重燃 西班牙點火
金融時報副主編:債務螺旋堪憂
近日西班牙再成市場憂慮,《金融時報》副主編明肖(Wolfgang Munchau)接受本報專訪時,警告歐債危機下半年或明年初將再度惡化,而西班牙正是今次導火線。
歐洲今年推動更緊密財政聯盟,要求各國嚴格遵守財政紀律,但這勢必深化西國財政困難,他最擔心西國將因此陷入債務螺旋,永不翻身。
明肖早前到港出席瑞信亞洲投資論壇,接受本報專訪,談論歐洲經濟。他認為西班牙政府本身采取十分自律的財政政策,赤字亦不算太高,但因西班牙銀行負債太重,才令銀行業的風險蔓延至政府財政。
目前「歐豬國」中,他最憂慮西班牙的情況,原因有五:第一,西班牙經濟體系龐大,連歐洲的救援基金也無能為力;第二,西班牙負擔大量私人債務;第三,當地樓市仍未見底,調整陸續有來;第四,私人部門開始去杠桿化;第五,歐洲財政聯盟迫使公共部門加入去杠桿行列,加深財政困難。
評論:歐元區的問題反反復復無休止,歐盟以及歐洲央行的高官們似乎應該好好反省一下,雖然歐元區的內部問題相對復雜很多,但是沒有抓住核心去解決問題又怎能將危機化解,雖然目前歐洲問題的影響還沒有再次對市場構成太大的威脅,但是隱憂不斷,而且隨時可能激化,投資者還是謹慎為好。
6、美職位增長放緩 料短暫現象
美國上月失業率跌至3年低位的同時,非農業新增職位卻意外遠遜預期,惟分析師普遍預料此為短暫現象,不代表經濟復甦受阻,亦有分析較為悲觀,警告政府年底收緊刺激措施將拖慢增長。
勞工部上周五宣布,3月失業率意外跌至8.2%,按月下跌0.1個百分點,是2009年1月以來最低,但主因勞動人口減少所致。
期內非農新增職位僅12萬份,比前月的24萬大減一半,亦比市場最低預期的17.5萬還要差,更扭轉過去3個月增長均逾20萬的大好形勢。私人新增職位亦只有12.1萬,遠比預期21.5萬少,令人擔心聯儲局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對就業市場的憂慮是否成真。
不過,不少分析師均保持樂觀,認為美國經濟從海嘯低谷走出來已3年,有一定實力去應付歐債及汽油價格上升等問題,職位增長不會重演前兩年虎頭蛇尾的情況,復甦勢頭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