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盛配售工行套200億 淡馬錫接9成貨
千億元集資潮,成港股絆腳石。連同昨日高盛配售工商銀行(01398)套現195億元在內,于近一個半月內,15家公司集資抽水逾1,000億元(見表)。投資界指,集資活動仍陸續有來,為港股短線構成壓力。[注冊英國公司]
市傳配售工行多時的高盛,昨終于行動,以每股5.05元的價格(較上周五收市價折讓3.1%),配售所持舊股,套現25億美元(折算約195億港元)。
配售當中的大部分逾9成約23億美元,由新加坡淡馬錫接貨。據了解,余下2億美元的工行股份,于昨開市前獲火速認購。高盛上一次減持工行為去年11月,當時配售價介乎4.88至5元。工行昨跌0.8%,收報5.17元。
按彭博社資料,加上昨日高盛配售工行交易,年初至今的股本融資額,按年已急增近78%到1,194億元。值得留意是,同期港股今年日均成交卻由768億元減到620億元。
評論:原本就較為疲軟的市場再遭到無休止的抽血,更加會令市場上的流動性不斷的匱乏,港股投資者在面對如此瘋狂的抽血行動之后,最終也只能無奈的感慨,保持謹慎觀望。加上外圍局勢欠缺穩定性,港股市場短期的表現或依然維持震蕩。
2、[注冊BVI公司]李嘉誠再增持長實15萬股
聯交所資料披露,長實(0001)主席李嘉誠繼上周三增持長實19.1萬股后,翌日再增持15萬股,總持股量微升至43.29%。
李嘉誠12日在場內按每股平均價97.003港元,買入15萬股長實股份,當日的收市價為97.05元。若按昨日長實收市價100.3元計算,李嘉誠帳面已賺49.5萬元。此亦是自長實在3月29日公布業績后,李嘉誠第二次入市增持股份,他再對上一次出手已是1月27日,當時以103.117元增持14.6萬股。
評論:香港的地產市場最近所面臨的波折還是比較多的,先是政府換屆,投資者擔心樓市或成為新政改革目標,另外新地的內部糾紛也對整個地產股形成顯著的影響。長實股價近來的走勢亦不是太好,不過主席李嘉誠的連續增持,一方面給市場帶來了信心,另一方面也凸顯了香港地產市場未來的穩健,對長實的后期的表現應該還是有幫助的。
3、匯改效應 外資大行捧中資股
人民銀行(中國的央行)宣布將人幣波幅擴闊,市場普遍認為中長線對港股有利,惟大市昨未反映此利好因素。外資券商陸續料國企指數離見底不遠,相信首季業績潮有助扭轉中資股疲弱氣氛。
匯豐證券中資策略員孫瑜指,有關措施令中國政府平衡經濟增長及通脹更具彈性,利好中資股表現。以2007年美元兌人幣波幅首次擴闊為參考,消息宣布后1個月,MSCI中國指數及國企股都累升約10%。
摩根資產管理大中華基金經理葉義信認為,內地擴大人民幣中間價波幅對股市無大影響。他表示,此舉旨在證明內地容許人民幣2015年后自由滙兌的目標未有改變,向市場展現經濟改革決心,及讓處于大選年的歐美國家較易找下臺階。
葉義信預計,起碼一至兩間本地中小銀行于未來1至3年會被并購,有利其股價發展。他續稱,中小銀行近期雖流動性、息率均改善,惟新業務發展不如大行,市占率將持續下跌,相信在港業務規模不大的國際銀行對她們的人民幣業務及網絡感興趣,因而提出收購。
評論:匯改之后,人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增強,走向國際化的進程也會越來越快,加上中國近些年來的經濟飛速發展,中國企業所具有的競爭實力當然超群。而此次人幣波幅擴闊,對于中資股在市場上的吸引力的提升也將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4、“歐央行任務完成 各國須自理”[注冊馬紹爾公司]
西班牙債息升穿6厘大關,市場關注歐洲央行會否再次買債,不過央行理事阿斯穆森(Joerg Asmussen)稱,央行已完成任務,余下須由各國政府自行負責。
阿斯穆森指,歐債危機最壞情況已經過去,惟區內部分國家仍面對金融及經濟問題,央行之前推出兩輪3年期長期再融資操作(Long-Term Refinancing Operation,LTRO),已起穩定市場的作用。
他拒絕表明央行會否出手買債,只強調措施存在,批評投資者及分析師太快將救市責任置于央行身上,又指市場未有給予西班牙足夠信任。
另一理事克爾(Benoit Coeure)上周稱,如有需要將重啟買債計劃,顯示央行內部對此舉存在分歧。摩根大通相信,若西班牙10年債息升逾6.5厘,央行或再次出手買債救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本周將于華盛頓舉行春季會議,阿斯穆森會前呼吁各國應保證增加注資,以提升組織應對經濟危機的能力。
現時IMF擁有4,000億美元貸款額,盡管阿斯穆森強調貸款額增加有利各國,但美國一早已排除增加注資,多個新興經濟體亦對建議表現得不感興趣,因此要完成增資目標殊不容易。分析相信,IMF增資計劃無法在6月二十國集團(G20)墨西哥峰會前,取得任何實質進展。
評論:歐洲央行作為整個歐元區金融體系的領導,關鍵的作用還是在于穩定整個歐元區的信心,和金融市場 的穩定,雖然各國所面臨的問題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樣的,共同抵御債務危機帶來的沖擊。而市場亦不希望西班牙又成為第二個希臘。
5、香港電訊反擊 Wi-Fi免費兩月
香港電訊市場沉寂一輪后,因4G網絡而掀起波瀾。中移動香港有望繼CSL后,成為香港第2間推出4G服務的電訊商。昨日香港電訊信托(6823)亦不甘示弱,旗下PCCW mobile立即將其殺手Wi-Fi擺上桌面,更向其他電訊商“Show Hand”,推出全港免費使用其Wi-Fi網絡,電訊業再度瀰漫一股激戰的氣氛。
一向低調的中移動香港,向傳媒廣發邀請函,事前神神秘秘,只肯透露于本周四(4月19日)會有重大業務公布。據悉,今次公布的內容,應是推出4G服務,但牽涉的手機牌子,并未包括已推出4G手機的hTC及Samsung。意味著中移動香港有可能只推出4G流動寬頻服務。
評論:3G戰還沒有落幕,4G大戰狼煙再起。而4G的概念的興起,必然也會令整個電訊市場面臨一輪新的炒作熱潮,對于港股市場上的電訊類股份而言,或許投資者又能再一次的找到不少的好機會了。只不過,需要注意的除了大市的波動之外,企業的質素也是關鍵。
6、發改委:物價溫和上漲可承受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近期在談到政府穩物價、安民生的措施時提出,在經濟轉型、快速發展階段,適度、溫和的物價上漲不僅是難以避免的,也應是可以承受的。
這表明在當前物價總水平趨于回落過程中,為給未來的資源能源價格改革提供空間,中央政府將容忍一定程度的通脹水平。
彭森在發表于《求是》雜志的文章中稱,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雖有聯系,但絕不能簡單地把物價上漲等同于通貨膨脹。“只要物價漲幅控制在合理區間內,明顯低于經濟增速,明顯低于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那幺,這種可控的、溫和的物價上漲就是社會可承受的,也是宏觀政策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