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IPO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盡管A股IPO審核的溫度降至年內低點,但中國企業在港以及海外IPO市場則表現搶眼。
“7月份,證監會共審核了29家企業A股的首發申請,其中21家通過,8家未通過,通過率為72%,[注冊離岸公司]為今年以來最低;但中國企業在全球IPO市場的整體表現則明顯優于6月。”2日,ChinaVenture分析師李玲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說,7月共有32家中國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完成IPO,合計融資234億元,環比上升40.5%。
李玲同時表示,受A股市場持續低迷和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影響,機構IPO的退出回報率繼續走低:7月9家VC/PE背景企業上市為15家投資機構帶來的賬面退出回報為15.2億元,平均賬面回報率為2.95倍,持續低位運行。
赴港IPO大增
隨著股指持續低迷和暫停IPO的呼聲漸起,監管與發審部門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從發審數量看,隨著股指創41個月來新低,目前管理層護市心切。”國際財務管理師協會山東中心主任王陳表示,盡管7月前3周審核的15家企業中,僅黃石邦柯科技1家被否,但最后一周上會所審核的14家企業中半數倒下,過會率驟降至五成。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A股市場遇冷并未阻止中國企業上市融資的腳步。ChinaVenture數據顯示,雖然本月深交所仍為中國企業IPO首選地點,共有15家企業在此上市,其中創業板9家、中小板6家,但在融資金額上,港交所主板卻成為中國企業融資金額最大的板塊,合計融資97.8億元,占比41.8%。
7月,共計14家中國企業選擇在香港或境外資本市場上市(香港13家,新加坡1家),合計融資99.1億元。其中,[注冊香港公司]
7月12日伊泰煤炭(03948.HK)登陸港交所,融資57億元,成為本月融資金額最大的IPO案例。
導報記者注意到,國內IPO市場低迷,也拉低了機構退出回報率。
ChinaVenture數據顯示,7月,共有9家VC/PE背景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合計融資55.7億元,占比達到23.8%;15家投資機構共實現20筆退出,合計獲得賬面退出回報15.2億元,平均賬面回報率為2.95倍,較二季度下滑明顯。
統計顯示,二季度共有55家VC/PE機構通過32家企業的上市實現81筆IPO退出,總計獲得賬面退出回報81.9億元,平均賬面回報率為3.71倍(中國風投、永宣創投退出東江環保兩起特殊案例剔除)。
“從境內外資本市場平均賬面回報率看,隨著一系列新股發行改革措施的出臺,國內高市盈率IPO高燒漸退,二級市場價值得到重估,受此影響,機構IPO退出賬面回報水平再創新低也在意料之中。”李玲表示。
A股低迷掣肘機構退出收益
國內A股市場低迷,受影響的不僅是交易者。隨著IPO公司首發申請過會率創下今年年內新低,7月上市折戟的8家公司上市計劃落空,同樣郁悶的還有其背后的幕后推手———券商。
導報記者注意到,在7月首發申請被否決的8家公司中,涉及東海證券、銀河證券等6家券商。而截至7月末,今年以來,申銀萬國、銀河證券、一創摩根大通、國都證券、財通證券、南京證券6家券商全部為零過會率,堪稱今年最“杯具”的券商。
不過,與上述6家失意券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以來,包括安信證券、國泰君安、東北證券、東吳證券在內的29家券商IPO承銷項目卻是“百發百中”。特別是以中小券商為代表的券商,如今正在發力爭搶IPO承銷的大“蛋糕”。
統計顯示,截至7月末,安信證券今年共計有5單IPO項目上會全部獲得通過。此外,東北證券、東吳證券、國元證券、齊魯證券、[注冊美國公司]太平洋證券、西南證券、中德證券、中金公司等8家券商,今年也各有3單IPO項目,且均成功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