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信証券否認投資勁蝕
剛入選國指成分股的中信証券(6030),昨日傳出其海外投資錄得巨額虧損達29億元人民幣,以及集團董事王東明更被帶走調查,消息拖累該股急跌逾7%,其A股更重挫逾9%幾近跌停。同日,多項負面消息沖著券商股而來,包括中央主理財金政策的領導層或出現變動,將令有關券商失去重要“支持”,以及多只券商股股份在月內解禁,導致大量資金持續流出該板塊。
對于有關傳聞,中信發言人回應查詢時強調,[如何注冊新加坡公司]集團董事長沒有被帶走,也不存在海外虧損一事,同時,集團也不會就此事發出任何公告。另外,發言人也否認海外投資虧損的傳聞,并指公司運作一切正常。內地傳媒亦引述中信證券董事會秘書鄭京稱,市場對中信証券的種種謠言也不屬實,他認為,股價大跌可能與有人造淡有關。
事實上,中信証券沽空率自7月中開始上升,本月3日更升至41%,是自今年1月初以來新高,昨日沽空率則約28.4%。該股午后突然急挫,最多跌近8%,低見13.36元,收報13.44元,跌幅7.3%,成交金額增至2.67億元。
評論: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有些消息可以不信,但是有些消息看上去卻讓人不得不信,而且在目前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大堆對利好消息反應有限,而不好的消息則會被放大。給公司,給股價帶來影響,要挽救還是需要靠公司自身。
2、三大利淡沖擊內銀業績
今年上半年,中資銀行業被接二連三的壞消息籠罩,對于周五(17日)起陸續公布的9大內銀2012年度中期業績,券商普遍預測盈利增長放緩至20%左右,中行(3988)將跌至只有單位數增幅,工行(1398)和農行(1288)則較被看好,[注冊新加坡公司說明]中小型銀行中,以民行(1988)跑贏,分析師指,信貸成本增加,息差持續收窄以及監管機構對中間業務管理從嚴,三大利淡因素料繼續沖擊內銀下半年盈利。
德銀預期,中資銀行整體上半年盈利增長15.6%,并將之形容為“最后一次穩固的業績,前路崎嶇。” 該行認為,上半年人行兩次不對稱減息對內銀的影響將在下半年體現,預期凈利潤按年倒退1.5%,而隨衾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及經濟增長放緩,若內銀資產質量持續變差,則將從下半年進入盈利下行期。
息差收縮壓力之外,今年7月建行(0939)浙江30億元人民幣壞帳案引發市場對內銀資產質量的擔憂。中銀國際報告指出,內銀資產質量壓力逐漸增大,預計第二季壞帳率將由第一季的0.93%上升至0.95%左右,信用風險成本也將明顯上升,“沿海地區分行的不良率上升較快,主因當地受經濟下滑和民間借貸資金斷裂影響,部分制造業和出口導向企業經營困難!绷碛腥蹄y行業分析師指出,建行資產質量在四大行中最不被看好。
由于監管審查持續,手續費收入放緩成為內銀盈利增長又一阻力。美銀美林預期,由于部份貸款相關收費轉為利息收入,以及銀行表外業務增長放緩,料第二季度手續費明顯下跌。
比內銀板塊更不樂觀的是內險股。建銀國際研究部非銀行金融研究聯席董事余君峻昨天在訪問中表示,各壽險公司上半年的銀保業務增長仍是負數,料下半年難以好轉,此外,減息環境長遠對險企不利,預計下半年險企仍需靠投資回報推動業績,該行預期上半年中國太保(2601)表現最好,新業務增長或達9.7%,平保則(2318)下跌1.2%。
評論:內地經濟增長狀態遲滯,消費者的信心以及需求,都不斷的受到各種壓力的制約。投資、消費、都在不斷的放緩,而房地產市場的緊縮調控壓力還在不斷增強,銀行的信貸增長狀況則更是不容樂觀。加上最近一段時間負面消息不斷,更給內銀股的表現蒙上厚重陰霾。
3、四萬億后遺癥 三成鋼企虧損
2008年底內地以四萬億救市,結果翌年GDP增長達到8.7%,投資拉動經濟成效立竿見影,但亦帶來通脹、樓市狂升的問題,同時鋼鐵及造船業等重點投資的產業在稅務優惠及補貼下,大量民企涌入分一杯羹,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現時逾三成鋼鐵企業出現虧損,福建七成造船更面臨結業。內地學者認為,四萬億后遺癥未消除,中央不會盲目再以大規模投資。
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趙曉(微博)認為, 投資增加最終是靠消費來消化,但內地卻欠缺適當配套政策推動內銷市場發展,鋼鐵及造船這些產業出現產能過剩,明顯是四萬億急進政策的后遺癥!八娜f億政策是利弊參半,一方面這保住了就業,也加快推動基建,但弊端是導致產能過剩,嚴重資源浪費及貪腐,還延緩了經濟轉型!
當年內地力推4萬億計劃要振興九大產業,包括鋼鐵、汽車、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其中,因為大建保障房、推動交通基建,鋼材需求激增,鋼鐵業可算是最大受益者。在2009年的粗鋼產量按年增長14%至5.7億噸,翌年內地上市鋼鐵企業毛利率更升至一成以上歷史水平。不過,4萬億投資效力一退,產能過剩問題浮上水面,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型至大型鋼鐵企業利潤僅24億元,同比大幅下跌96%。同期超過三分一鋼企虧損,虧損金額高達142億元,協會更號召業界要自行限產。
另一個重點扶持的造船業,當年內銷遠洋船可獲船價17%的財政補貼、又有優惠利率貸款予船廠等,2009年時造船完工量按年大增47%,搶去環球六成新船訂單,當時船廠是“不怕賣不掉,就怕造不出”,[注冊新加坡公司常見問題]沒有訂單就先造船。不過,好景不常,國內外經濟轉差,航運需求減弱,造船業大受打擊,中國船泊造船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頭5個月的新承接訂單按年大跌47%,造船完工量亦跌了一成,內媒報道福建七成造船廠面臨結業,最大民營造船商熔盛重工更被揭,頭6個訂單“吞蛋”。
評論:其實任何一項政策措施都是會有兩面性,只是看在推行的過程中那一個方面更為經濟增長所需要。中國的市場多以政策為主導,同時也會受到政策的左右,從而會造成許多的不公平競爭。鋼鐵企業受政策影響相對較大,內需不斷放緩亦會給鋼企造成經營困境。
4、建銀:內險股市涵率或見頂
受內地股市持續低迷拖累,內險商今年上半年要為投資資產進一步減值,盈利因而繼續受壓,國壽(2628)及太保(2601)更先后發出中期業績預警。就估值而言,建銀國際非銀行金融研究高級分析師余君峻昨天表示,雖然目前內險股并不昂貴,惟料其股價將受保費增長緩慢及A股市場疲弱所掣肘,不排除甪以衡量內險股估值的市涵率(股價對內涵價值比率)或已見頂,預計明年市涵率會較今年水平下降。
撇除投資市況因素,余君峻相信,內險商自身經營狀況下半年會逐步改善,但行業經營仍具挑戰。他預料,國壽、平保(2318)、太保及太平(966)今年全年的首年保費收入會錄得按年負增長。內險商中,他較為看好太保,因其新業務價值受惠于代理人銷售表現改善,全年料會錄得較佳增長。他指出,內險商面對的另一大挑戰,來自同業對銷售代理人才的競爭依然激烈。
于2010年底中保監推出銀保銷售新規,內險保費收入由去年至今持續被“拖后腿”,余君峻預料,下半年內險的銀保保費收入或因低基數效應而略為反彈,惟至今未見太大起色,故對其前景持審慎看法。
雖然內地今年內已兩度減息,但他認為,相比起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投資回報率約3.5厘至5厘,保單回報率仍稍遜,估計要待理財產品回報率進一步下降約1厘,才會令保單吸引力提升,以及使內險商的退保率降低。
截至6月底,內地A股市場按年下跌約18%,余君峻表示,內險商第二季仍需就投資資產進行大規模減值,展望下半年,在A股進一步下行空間有限,加上內險商去年下半年減持股票,估計投資資產減值因素對內險的盈利打擊將會減輕。
評論:內險企業的發展一方面需要面臨來自于行業之間的競爭,以及外資險企的沖擊。另一方面還需要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災害。對于內險企業而言,會造成一定的壓制性。雖然,政府對于保險行業的支持力度在不斷的加大,但是從短期來看,行業的增長壓力還是相對較大。
5、東莞LED重鎮 六成廠家倒閉
2009年內地推出4萬億救市,其中“十城萬盞”計劃力谷LED燈行業發展,地方政府更資助高達八成購置生產機器,大大降低入門門檻 ,結果民企一窩蜂入行,形成嚴重產能過剩。碰上歐債危機引致外需市場不振,東莞LED生產重鎮之一的高,兩年間逾六成廠家倒閉。內地學者批評當年對LED政策錯誤、急進,而且欠缺前瞻性,造成資源浪費。
在東莞經營中小型LED封裝廠大亮光電公司,正是在那最“瘋狂”時候轉做LED,負責日常營運的劉經理介紹,“當年政府補貼八成,50萬元(人民幣.下同)機器,只需10萬元”。
過度補貼以致入門門檻太低,“一把火燒紅了”LED廠業。內地媒體引述東莞科技局指,2008年東莞LED企業僅50間,產值不足30億元(人民幣.下同),而至2011年底,數目大升4倍至150家,產值逾110億元。
事實上開得多,倒閉更多,行內人士指出,很多民營廠家對LED技術認識不深,只借數十萬元,以分期付款買儀器設備,再招十個、二十個民工,就投身LED生產。業界估算,在僅30平方公里、10多萬人口的高鎮,高峰時大大小小、包括沒領證做LED封裝及應用廠商逾500間,不過超過六成現已倒閉。
評論:節能環保行業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困難重重,消費者的意識和素質是一個關鍵,而國家的政策落實效果更是主導因素。經濟環境差,LED行業的不規范運作,以及所謂的跟風效應,都是導致最近LED廠商倒閉的原因,行業將再次面臨洗牌。
6、公用股國際化海外收入急升
由于本港市場規模限制,多家老牌公用公司相繼沖出香港,如中電(002)、煤氣(003)和電能實業(006,前稱香港電燈)等,海外收入已超越本港。梁國權強調,港鐵(066)的首要宗旨仍然是服務港人,之后才是拓展海外生意,相信在短至中期之內,撇除地產的海外經常性收入仍不會超越本港。
不過,在今年上半年,海外已占港鐵的37%收入。澳洲、瑞典和內地各占27%、8%和2%。其中內地收入增幅高達1.7倍。
2007年實施的可加可減機制將于年底到期檢討,由于通脹向上,港鐵已經連續3年加價,引起市民不滿。消息指出,港府檢討機制時,可能引入票價穩定基金,以及把加幅與服務指標掛鉤。梁國權表示,港府至今仍未與港鐵接觸,公司并無既定立場。
港鐵總裁韋達誠表示,新訂購的10部列車已全部到港,并開始投入服務,每星期增加300班次,額外服務80萬人次,以紓緩擠迫情況。梁國權指出,上半年的準點率維持99.9%,新買的國產列車性能良好,并未有故障增加的問題。
評論:國際化之后,企業的發展將再上一個新的臺階,而香港本身就是處于一個國際化的前沿,加上有內地政策的大力支持,香港企業的發展將會不斷壯大。
7、傳30省市準備開征房產稅
在國務院督查組完成對16省市樓市調控督查后,市場對擴大房地產稅試點范圍的預期升溫,房產稅并可能成為下階段樓市調控政策的重點。據報道,目前全國已有30多個省市的地稅部門,為開征存量房房產稅做準備。
《經濟參考報(微博)》報道,國家稅務總局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舉辦的房地產估價技術應用工作培訓班第一期,現已正式開班,為全國30多個省市的地稅官員,進行為期6個月的房產稅稅基評估培訓,為各地對存量房恢復征稅試點,提供技術準備。
分析指,這顯示,擴大房產稅試點范圍正漸行漸近,而房產稅未來有望為地方政府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從而減少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并達到穩定樓市的作用。因此,房產稅可能成為下一階段樓市調控的重要手段。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稱,長期來看,存量房征稅是內地房地產稅收的發展方向。
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總監張大偉認為,向存量房征收房產稅是增加房屋持有成本,能有效抑制投資、投機行為。但是,若房地產供應量跟不上,房產稅則會轉化為交易稅,這樣不僅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也增加了剛需的負擔。
目前,全國僅上海和重慶兩個城市,在進行房產稅試點。上海的方案,側重于對第二套住房,而重慶的房產稅,則是主要針對豪宅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