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數據機構FactSet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20大最賺錢公司中,中國工商銀行高居榜首,四大行2013年度凈利均進入全球前八名。
對中國的銀行業來說,[注冊開曼公司]這無疑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因為它表明以四大行為代表的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不僅在中國各行業一枝獨秀,即使放眼全球,亦可傲視群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銀行業的暴利,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中國的實體經濟著實不咋地。
從本質上來說,金融業是一種中介行業,它的一大任務是服務實體經濟。然而,本應是實體經濟“服務生”的銀行業盈利能力之強,已現喧賓奪主的態勢。
A股三季度報告全部出爐之后,統計數據顯示,五大國有銀行是A股賺錢的主力軍,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前三季度凈賺7458.5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26%。這五家銀行的凈利潤總額,占所有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逾四成。如果加上大大小小的股份制銀行前三季度獲得的凈利潤,A股銀行業凈利潤總額占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的比例,用“半壁江山”來形容也不為過。
就目前的中國銀行業而言,大部分收入來源于利差。這個利差水平,央行規定的數值范圍在3%~3.5%之間,但實際上,這個利差水平只有地方政府、央企及大型國企才能享受,很多民營企業承受的存貸利差水平,甚至接近6%~7%。
利差過高,導致銀行在一存一貸之間完成了社會財富轉移。本來,實體經濟才應該是創造社會利潤的主體,但國內銀行業的高利差,卻讓銀行吸納了實體經濟的“剩余價值”。
資料還顯示,[開曼注冊公司]銀行的同業資產過去四年增長250%。同業資產的膨脹,導致不必要的資金“通道”、“過橋”環節大大增加,在幫助銀行實現創收的同時,也間接推高了整個社會的資金成本,增加了實體經濟的財務負擔。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年中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曾表示,要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而作為起到實體經濟“血液”作用的資金,成本卻一直居高不下。在當前實體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銀行業是否可以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多想點辦法,與實體經濟共渡難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