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認知上,無論把本輪牛市稱為“改革牛”,抑或是“杠桿牛”,都不可諱言,在這一場一千五百余點浩浩蕩蕩的股指躍進中,機構投資人與紛至沓來的散戶,均是造就行情不可或缺的力量。
尤其是進入2015年,早已深諳游戲規則的機構投資人,尤其是各類私募,聞風起舞,讓成長股再上演一輪爆炒神話。如果把機構資金看做風向標,其中先知先覺者的動向和視野,無疑是觀察市場變化的重要元素。本期《基金周刊》通過最新的機構動向,為投資人提供新領域的信息參考;同時,亦通過挖掘王亞偉重倉一汽系多只個股的規律,與投資人同窺個股價值的另一個門徑。
“這幾天,圈內很多人都在調度資金,[盧森堡公司注冊]準備去搞港股中的小票。”華南區域的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這批人群以金融圈的從業人員為主,包括券商、公募和私募的基金經理。
允許公募基金通過滬港通投資港股的新政策,引爆了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經理等專業投資者對港股市場的投資熱情。
“這幾天,圈內很多人都在調度資金,準備去搞港股中的小票。”華南區域的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這批人群以金融圈的從業人員為主,包括券商、公募和私募的基金經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港股通在過去4個交易日數據,發現南向資金合計達到87.9億元。
根據記者多方采訪了解,上海和深圳地區有一小批嗅覺敏銳的資金,已經出海掘金港股。最近短短4個交易日,他們投資港股的平均回報率達到20%-30%。
資金流向估值“洼地”
資金紛紛南下到香港,源于證監會和保監會最新公布的政策。
3月27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對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的資格和程序、信息披露、風險管理、內控制度等提出具體要求。
按照《指引》規定,新基金只需在基金合同中說明,即可借由滬港通機制配置港股,無需具備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資格。此前已核準或注冊的基金也可根據基金合同約定情況,采取不同程序參與滬港通。
4月1日,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關于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明確拓寬保險機構境外投資范圍。其中,香港創業板市場對險資開放投資是一大亮點。
“政策指引給了市場信心,大家就開始干了。”深圳龍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險峰透露,龍騰旗下的全市場投資基金最近幾個交易日開始配置港股,持倉比例提升至20%以上。
上海一位同時投資港股和A股的私募老總陳平(化名),最近一周也在加倉港股。“我們港股賬戶的資金規模有10億,但以前的倉位還不到10%,現在已經加到50%。”他說。
除了港股存量資金積極加倉外,一批今年以來并未關注港股的金融從業人員,打算進入港股市場掘金。
記者采訪了解到,過去一周,金融從業人員關注度最高的投資話題由內地市場的新三板轉到了港股市場的創業板。
“現在行業有一大批人準備去玩港股,有些動作快的資金已經過去了。”4月1日下午,就職于上海某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經理的李林(化名)告訴記者,他找香港本地券商新開了港股賬戶,準備投資香港市場的中小市值成長股。
調度一部分資金前往港股市場的情景,同樣發生在廣州、深圳地區。
“我們這幾天賣出創業板的TMT個股,準備清明節后去炒港股。”華南一位私募基金經理說,現在到年底,港股市場有一批股票可以翻倍。但創業板中被爆炒的股票,有可能股價會腰斬。
“根據公募和保險的合規流程,機構資金進入港股市場估計還要一個月時間。但證券從業人員已經在行動。”李林透露,公募基金經理、私募等從業人員以及產業資本等近期頻頻討論港股的機會,準備出海投資港股。
“港股市場很多小公司的估值才十幾倍市盈率,對專業機構而言,投港股的小市值成長股好于現在去投國內的新三板公司。”李林近期在梳理和研究港股市場的TMT品種,他發現相關公司的風險收益比高于內地的新三板,更遠遠超過創業板。
跟李林的想法類似,圈內一些在年初熱衷于投資新三板公司的公募基金經理們,現在的注意力也轉到了港股。
“新三板中質地優良的公司,市盈率已經干到三四十倍。現在再投資新三板,風險收益比不匹配。”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權益部總監說,在機構眼里,當前的港股市場就如年初的新三板。
“資金流向港股市場的趨勢剛形成,現在得盡快出去。”這位權益部總監表示,港股市場實施T+0交易制度且不設漲跌幅限制,市場波動比較大。第一批出去的資金,風險相對較小。
復制A股套路炒港股
過去一周,來自各個渠道的資金紛紛涌入港股。
據wind統計,3月30日,恒生行業板塊中,所有板塊日成交量均明顯放大,其中原材料業放量居首,日成交量增幅逾200%,金融業、能源業、綜合業等板塊緊隨其后,量能增幅均逾100%。
港股通的數據顯示,內地資金近期開始流向港股市場。
4月1日,港股通連續第7個交易日凈買入超過滬股通。港交所數據顯示,滬股通今日余額126.41億元,額度使用率3%。港股通余額87.77億元,額度使用率16%。
其中,資金流入量較大的是3月31日,港股通當日額度余額為84.46億元,創下了滬港通開啟以來的港股用額新高。這天,正是公募基金可通過滬港通投資港股消息發布的第二個交易日。
除了滬港通渠道外,更多金融圈從業人員通過港股賬戶的渠道投資港股。
“港股通是一個便利的投資渠道。但我們沒有A股賬戶,所以不能走港股通的渠道。”一位在保險公司任職的投資經理說,大部分從業人員出去的渠道都是開港股賬戶。
而這批涌向港股市場的內地資金,其投資思路和操作風格帶著明顯的A股烙印。
“我們挖掘的品種集中在TMT板塊。”陳平說,最近幾個交易日,港股市場體現出明顯的A股化特征,文化傳媒、體育、信息技術等行業的公司成為資金炒作的重點。
在陳平管理的港股持倉組合中,IGG(8002.HK)、智美集團(1661.HK)、網龍(0777.HK)自3月30日至4月2日,股價漲幅分別達到33.80%、27.32%、22.99%。
在華南一位基金經理總經理張峰(化名)眼里,內地資金炒港股非常簡單。“現在就是按照內地的思維投港股,找一批跟A股市場熱門公司的標的。”
基于此,張峰將選擇范圍聚焦在“互聯網+”的新興產業,如游戲、新能源汽車、蘋果產業鏈等。其中,表現突出的安捷利實業(1639.HK)、彩生活(1778.HK)的股價在4天上漲33%。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這波炒作新興產業的浪潮中,香港本地的對沖基金同樣參與其中。
“我們加了一些跟內地熱門主題相關的品種,如一帶一路、環保、科技、非銀金融等。”香港一家管理著3億美元資產的對沖基金人士透露,他們在港股的持倉全部是內地公司。
Wind數據顯示,3月30日至4月2日,信息技術、醫療保健、非銀金融、電氣設備行業的上市公司獲得資金的高度關注,標的公司的漲幅達到30%至125%不等。
其中,信息技術行業中有12只股票漲幅超過30%,漲幅排在前三位是浙大蘭德(8106.HK)、首長科技(0521.HK)、神州數字(8255.HK),它們在4個交易日的漲幅分別為94.11%、61.90%、61.06%。
伴隨著資金涌港帶來的賺錢效應,[注冊伯利茲公司]有不少資金準備在清明節后投資港股。而這批資金的到來,正是先行入市的投資者翹首以盼的“風”。
“這周港股的成交量放得很快,現在就是看風是否能刮得更猛烈一些。”張峰說,他們會密切關注港股的成交量。若成交量出現萎縮,會減倉兌現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