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A股再現千股跌停。上證指數、創業板指、中小板指分別大跌6.43%、7.63%、6.75%,滬指更是創下13個月來的新低。
目前的A股依然是脆弱的,對于普遍的大股東減持都心有余悸。
而在近日召開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肖鋼表示,[德國注冊公司]將進一步拓寬境內企業境外上市融資渠道,研究解決H股“全流通”問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H股全流通有利于分流A股資金壓力和IPO壓力,將大股東減持這個“洪水猛獸”引流到海外市場,在海外減持股票可以成為國家外匯的新來源。
不過,監管層3年多前IPO堰塞湖之際也曾提出H股全流通,但由于存在多只“攔路虎”,一直只聞樓梯響。此番再次提出或有深意。
分流A股減持壓力
“我們目前沒收到關于H股全流通的有關通知。”多家券商投行及投行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監管層幾年前曾提出H股全流通,但受到多個障礙掣肘,一直未能成行。”某大型券商一位投行人士表示,“我們有個項目本來有望成為H股全流通第一單,但最終還是上了H股,全流通沒有成行。”
“我們昨日還接到一單H股私有化回歸的項目,H股估計全流通沒有那么快。”深圳一位中型券商的投行負責人表示。
2012年10月—2014年1月,IPO空窗期達到15個月,創下歷史之最,成為著名的“IPO。堰塞湖”。其間,監管層表示在考慮H股全流通問題,甚至傳出先以新股為試點。但一直只聞樓梯響。
事實上,除了建設銀行(601939.SH,00939.HK)和交通銀行(601328.SH,03328.HK),10年來,赴港上市的內地企業H股全流通仍未放開。因此,H股大股東是無法減持的。
“目前大部分H股上市公司是A+H的模式,且是體態龐大的大公司,因此H股不能減持的話,大股東們就只能選擇通過A股減持,給A股造成了很大的資金壓力。”某券商一位投行負責人表示,“H股全流通有望減緩A股的減持壓力,尤其是目前行情下減持對A股的沖擊非常明顯,A股不歡迎減持。另外,H股全流通也會吸引不少民營企業去港交所上市。這也減輕了國內的IPO壓力。”
另外,上述投行負責人稱,境外出售股票獲得外匯可以調回國內,可以成為國家外匯的新來源。
“攔路虎”待解
盡管H股全流通對A股是利好,但仍有諸多“攔路虎”等待解決,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短期內難以落地”。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指出,H股全流通目前仍處于理論研究階段,因為涉及問題很多,最核心的就是H股屬于依據內地法律注冊成立的公司,其法人資質、會計準則以及參照法律都與香港或香港可接受的司法管轄地都不同。
“雖然H股全流通看起來可以解決A股積壓、H股低迷的現有問題,但H股全流通也存在人民幣自由兌換流通與兩地法律不同的現實問題。”沈萌說,“目前H股本身表現不好,另外全流通需配合的機制很多,所以短時間內若想落地很難。”
上述中型券商投行負責人認為,H股全流通需港交所配合,但目前H股行情不好,另外香港監管層也比較擔心洗錢、地下錢莊等非法行為,短期內難以落地。
沈萌也指出,H股全流通最大的問題是資產外流,利用全流通機制將原本在內地的股份通過交易所交易后所有權轉移至境外。如果故意進行一些設計,那么原本境內的資產就等于變相流到境外。
“H股全流通也涉及到征稅難題,海外減持征稅比較困難。”上述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不過,H股全流通在香港并不存在法律障礙。香港聯交所規定,[注冊百慕大公司]H股是指在本交易所上市的境外上市外資股,其中包括中國內地發行人申請的股本證券上市,并非僅指向境外投資者募集的新發行的股份,也包括原發起人持有股份經中國國務院證券委員會或中國其他主管機關批準后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部分。
因此,只要內地有關部門批準,內地發起人轉為H股在香港沒有法律障礙,而是源于內地政策和H股公司發行時的自設規則。
“目前H股估值偏低,一些H股內地企業法人股東也不樂意轉為H股。一旦登記,就很難轉為A股,而A股估值明顯偏高。”上述投行負責人指出。
雖然有諸多“攔路虎”,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監管層對H股全流通的最新表態意味著有望掃清障礙。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4年,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表示,“對于H股全流通一事,內地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正進入最后的決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