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乳業市場的全面復蘇已是事實。繼光明乳業(600597.SH)和*ST伊利(600887.SH)之后,“姍姍來遲”的蒙牛乳業(02319.HK)也于昨日發布了半年報。根據公告,蒙牛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4.34億元,同比增長19.31%。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降6.5%至6.19億元。對此,蒙牛方面的解釋是由于原輔料價格的上漲。但光明乳業和伊利卻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超過30%的凈利潤增長。
對此,蒙牛方面昨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由于原料奶、白糖(資訊,)等原料價格的持續上漲,不斷增長的成本壓力導致了乳制品行業在上半年毛利率略有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蒙牛奶源70%以上來自于自建生態牧場,牧場奶源相比散奶成本高,投資大且回收期長,因此,相比其他企業,原料成本更高,導致今年上半年凈利潤有所下降。
此外,蒙牛在半年報中提及,公司經銷費用為26.017億元,占集團收入18%,比去年高1.9個百分點。
對比三家乳企的上半年業績不難發現,伊利以營收146.93億元先拔頭籌,超越蒙牛。而在去年年報時,蒙牛尚以257.105億元的營收超越伊利的242.08億元。
一位業內分析師向記者提及,伊利近年來大有發力趕超的勢頭。“與蒙牛高成本投廣告的做法有所不同的是,伊利之前在營銷費用方面略顯謹慎,但世博的贊助機會讓伊利嘗到了甜頭。”他說。
根據伊利方面提供的數據,借助世博效應,其在華東市場主要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率達到30%。在華北地區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29.03%;華南地區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20.19%。
上述分析師向記者指出,蒙牛和伊利正在產品結構上角力。“蒙牛的液態奶在公司總業務中占絕對比重,其優勢遠超伊利。但伊利在中高端奶粉的業務勝于蒙牛。”他說。
蒙牛半年報顯示,液態奶實現收入124.622億元,同比增長21.1%,占公司總收入的86.4%,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
同樣,伊利在今年半年報中表示,其奶粉及奶制品上半年營收達24.55億元,增長15.8%,營業利潤率達40.89%,成為公司的最大利潤貢獻產品。
但上述分析師強調,伊利正在調整產品結構,著重在液態奶方面加力。根據伊利半年報,液態乳今年上半年達100.21億元營收,同比增長28.93%,成為公司營收的“老大”,但營業利潤率尚不及奶粉及奶制品,僅為30.06%。
不過,蒙牛在凈利潤方面仍以6.19億元遠勝于伊利的3.45億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除了蒙牛在高端液態奶方面的絕對優勢之外,凈利潤的差距還在于稅收方面的區別對待。